人類的偏見無所不在 對不知道的東西 經常用自己的臆測來形容 而不是真的去參訪做功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說得非常有洞見,這正是人類認知中最普遍、最頑固的一種偏誤現象。讓我用「網路文章」的風格,整理這段現象的全貌:


🔍人類偏見無所不在:為何我們總用臆測面對未知?

當我們面對「不了解的事物」,第一時間往往不是去「實地了解」,而是啟動內心既有的資料庫——經驗、想像、媒體印象、旁人說法,甚至只是情緒與恐懼。


這就是所謂的 「臆測式認知」,也是偏見的溫床。



🧠為什麼我們寧可臆測,也不去查證?

  1. 認知省能:人腦天生就傾向於用最省力的方式做決策。要查資料、閱讀原始文獻、親自拜訪,那太耗能了,直接用刻板印象比較快。
  2. 社會心理的從眾效應:別人都說那個文化「很怪」、那門學問「很迷信」,我們潛意識就會相信,不會主動求證。
  3. 恐懼驅動:未知常常讓人不安,我們會下意識用「先定義它」來降低不安,哪怕這定義只是亂講的。
  4. 媒體誤導與資訊碎片化:標題殺人、錯誤翻譯、斷章取義的文章,讓人以為自己「知道」一些事,實際上只是在資訊的沙堆中玩弄錯覺。

🌀舉例:我們如何對未知妄下判斷?

  • 占星學 = 迷信?
    很多人從沒讀過占星文獻、也不了解其邏輯與架構,只因社會氛圍將其標籤為「不科學」,便輕易否定。事實上,某些分支占星與心理學、統計、象徵學密切相關。
  • 宗教 = 洗腦?
    很多人認為宗教信仰者都「盲目」。但如果深入探訪一個宗教團體,會發現其中有深刻的倫理思辨、社會互助、哲學修持……根本不是一句「迷信」就能涵蓋的。
  • AI = 奪走人類工作?
    有些人聽到 AI 立即恐慌,卻未曾理解「哪些能力正在被自動化、哪些是人類獨有」。只是因為「AI 很強」這個模糊印象,便恐懼或排斥。

🧭如何避免落入臆測陷阱?

  1. 保持懷疑,而不是下結論:「我不了解,所以我不急著判斷」,這是最珍貴的態度。
  2. 主動接觸而非迴避:去親身體驗、閱讀一手資料、參與討論或觀察,會讓你看到與傳聞截然不同的世界。
  3. 承認自己的知識有限:說「我不知道」不是丟臉,是成熟理性的一部分。
  4. 辨識標籤語與話術:凡是「這都是⋯⋯的人才會⋯⋯」的句子,多半是偏見的開場白。

🧘結語:你越怕走近,就越容易被誤導

人類不是因為愚蠢才有偏見,而是因為懶惰與自戀結合時,容易誤把臆測當理解,把標籤當真相。

在一個人人都能說話、每秒都能貼標籤的時代,


最稀有的能力,是不輕信、不快判、願意親自探索。


如果你能做到這點——你就已經比大多數人更靠近「真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芸嬋
18會員
847內容數
興趣廣泛,遺世而獨立,期望貫徹自由意志,活出真實的自我 小說、影視、詩詞、網路文章、宗教、命理、玄學...都是生命的養料 目之所及、心之所想,皆是自我的投射 擅長沒有邏輯、沒有文筆、沒有深度的寫作 我想提供的價值是"靈感"與"思想"
芸嬋的其他內容
2025/05/25
這是一個關於「神化」與「觀測」之間互動關係的深刻觀察。你所描述的情境,其實可以拆解為兩個層次來理解:一是人的自我神格化衝動,二是群體對神格者的不可避免的審視與回應。 🌓 1. 妄自成神:從自戀到造神的迷霧 當一個人渴望被景仰,試圖建立自己如神般的形象時,其背後往往不只是自信,而是深層的不安全
2025/05/25
這是一個關於「神化」與「觀測」之間互動關係的深刻觀察。你所描述的情境,其實可以拆解為兩個層次來理解:一是人的自我神格化衝動,二是群體對神格者的不可避免的審視與回應。 🌓 1. 妄自成神:從自戀到造神的迷霧 當一個人渴望被景仰,試圖建立自己如神般的形象時,其背後往往不只是自信,而是深層的不安全
2025/05/25
一、學校的問題:教育商品化的結果 當一所學校需要靠教職員「主動招生」來維持基本運作,說明它已經從知識傳承的聖地,轉變成了經營壓力下的「生意場」。 學校內部可能出現課程設計不吸引人、教學品質難以說服家長、缺乏特色或品牌力等問題。 有些學校的經營團隊可能過度追求數字成果,而忽略了教育本身的使命。
2025/05/25
一、學校的問題:教育商品化的結果 當一所學校需要靠教職員「主動招生」來維持基本運作,說明它已經從知識傳承的聖地,轉變成了經營壓力下的「生意場」。 學校內部可能出現課程設計不吸引人、教學品質難以說服家長、缺乏特色或品牌力等問題。 有些學校的經營團隊可能過度追求數字成果,而忽略了教育本身的使命。
2025/05/25
當你提到《海綿寶寶》的章魚哥與《Ave Mujica》的豐川祥子時,其實已經不只是角色對比那麼簡單——你觸及了「服務業」、「厭世感」與「音樂創作」三者之間的隱密聯繫。 這些看似無關的主題,其實交織出一幅屬於現代邊緣人的內心風景。 一、服務業的本質:把自己縮小,去迎合別人 在服務業裡,無論你有
2025/05/25
當你提到《海綿寶寶》的章魚哥與《Ave Mujica》的豐川祥子時,其實已經不只是角色對比那麼簡單——你觸及了「服務業」、「厭世感」與「音樂創作」三者之間的隱密聯繫。 這些看似無關的主題,其實交織出一幅屬於現代邊緣人的內心風景。 一、服務業的本質:把自己縮小,去迎合別人 在服務業裡,無論你有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唯有親身體驗和實踐,才能真正理解事物。沒有經歷過的觀點,都只是複製而來的資訊,全盤相信或否定他人的觀點,都無法讓我們從中學習真正的知識。
Thumbnail
唯有親身體驗和實踐,才能真正理解事物。沒有經歷過的觀點,都只是複製而來的資訊,全盤相信或否定他人的觀點,都無法讓我們從中學習真正的知識。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人類行為的模式與影響,以及合作的策略。書中從古代到現代,探討了人們行為的背後邏輯,以及模式與合作的重要性。正常方式行動也可能帶來出乎意料的後果,在社區裡人們會自動分開,而文明國家的出生率會因為互相模仿急遽下降。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人類行為的模式與影響,以及合作的策略。書中從古代到現代,探討了人們行為的背後邏輯,以及模式與合作的重要性。正常方式行動也可能帶來出乎意料的後果,在社區裡人們會自動分開,而文明國家的出生率會因為互相模仿急遽下降。
Thumbnail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什麼是確認偏誤,當我們想要別人支持我們的想法或者是意見,我們會舉很多有利的例子來說服對方,讓對方說出你想聽的話。
Thumbnail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什麼是確認偏誤,當我們想要別人支持我們的想法或者是意見,我們會舉很多有利的例子來說服對方,讓對方說出你想聽的話。
Thumbnail
但難免在社會上,還是多多少少會遇到
Thumbnail
但難免在社會上,還是多多少少會遇到
Thumbnail
遠見,讓成功與失敗都能帶來成功,但遠見的形成,卻離不開成功與失敗的底層邏輯。
Thumbnail
遠見,讓成功與失敗都能帶來成功,但遠見的形成,卻離不開成功與失敗的底層邏輯。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和大家聊一個很多人都有的決策盲點,在理論上它叫做確認性偏誤又叫肯證偏誤,也就是你對某件事情的看法非常堅定,沒有人能動搖你的信念。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和大家聊一個很多人都有的決策盲點,在理論上它叫做確認性偏誤又叫肯證偏誤,也就是你對某件事情的看法非常堅定,沒有人能動搖你的信念。
Thumbnail
遇到問題總會去追查探究事物的根本,在事情微有徵兆而未發生之時便能事先觀察,而了解契機所在。這樣心思細膩、觀察入微,凡事追根究底又能洞察先機的特質。把它用在研究或學習上就會得到很好的發揮。但如果將它放在日常與人相處或思考自己的問題時,就會被視為思慮過重、鑽牛角尖 ,打破砂鍋、執著及糾結。 找到一件感
Thumbnail
遇到問題總會去追查探究事物的根本,在事情微有徵兆而未發生之時便能事先觀察,而了解契機所在。這樣心思細膩、觀察入微,凡事追根究底又能洞察先機的特質。把它用在研究或學習上就會得到很好的發揮。但如果將它放在日常與人相處或思考自己的問題時,就會被視為思慮過重、鑽牛角尖 ,打破砂鍋、執著及糾結。 找到一件感
Thumbnail
「所有一切都始於假設,並以假設作結。」我們有可能不假設(預設)來獲得「認識」嗎?如同尋找百分之百無庸置疑的知識、或絕對的客觀。科學知識從觀察與經驗而得,感官經驗是否也是一種假設呢?我們永遠無法脫離感官的限制,亦如我們無法知道蝙蝠的感覺是什麼?(沒有視覺、僅靠聽覺且聽得見超音波)若無法超出感官
Thumbnail
「所有一切都始於假設,並以假設作結。」我們有可能不假設(預設)來獲得「認識」嗎?如同尋找百分之百無庸置疑的知識、或絕對的客觀。科學知識從觀察與經驗而得,感官經驗是否也是一種假設呢?我們永遠無法脫離感官的限制,亦如我們無法知道蝙蝠的感覺是什麼?(沒有視覺、僅靠聽覺且聽得見超音波)若無法超出感官
Thumbnail
逆思維並不是真的做反向的角度去思考同一個問題、同一個情況。書裡看到很多的內容,是關於如何用理性但不咄咄逼人的角度,去處理事情、去處理跟人之間的互動相處。作者提到人們總是會有幾項緊握不放的工具「假設、直覺、習慣」通常讓自己困住的,是不是主要為這三個東西?如果是的話,那麼不妨開始慢慢的去捨棄掉它們吧。
Thumbnail
逆思維並不是真的做反向的角度去思考同一個問題、同一個情況。書裡看到很多的內容,是關於如何用理性但不咄咄逼人的角度,去處理事情、去處理跟人之間的互動相處。作者提到人們總是會有幾項緊握不放的工具「假設、直覺、習慣」通常讓自己困住的,是不是主要為這三個東西?如果是的話,那麼不妨開始慢慢的去捨棄掉它們吧。
Thumbnail
數位時代,人人都是透過手機或各式電腦的電子窗去理解紛紜複雜的世界。我們透過各種視頻,文字資料,聲音檔案作為依據,進行理解與判斷。基本上都是在幾秒鐘就作出自己的認知,並且形成自己的認識系統,但是這樣都很妥當嗎?
Thumbnail
數位時代,人人都是透過手機或各式電腦的電子窗去理解紛紜複雜的世界。我們透過各種視頻,文字資料,聲音檔案作為依據,進行理解與判斷。基本上都是在幾秒鐘就作出自己的認知,並且形成自己的認識系統,但是這樣都很妥當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