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沌少年時
為什麼一個乖巧的孩子、安靜待在房間裡,卻能在網路學會仇恨?這不只是《混沌少年時》的故事,而是許多家庭正面臨的隱憂。
《混沌少年時》講述長期遭受校園霸凌缺乏自信的男孩,被女同學貼上極具侮辱性的「非自願單身者」incel標籤,也受到美國網紅泰特的暴力與性別歧視厭女思想煽動,加上父親期望他有男子氣概,卻在他挫敗時撇過頭,不願面對支持他的教養問題,最終讓孩子走向極端失控,鑄下大錯。該短篇影集凸顯青少年面對的危險不僅是在街頭,也可能就在他們獨處的房間裡,在他們所沉迷的有毒網路訊息裡。
Dolly個人覺得最有感的就是這一幕

混沌少年時
承辦警官在調查此案的時候,剛開始陷入膠著,直到他自己孩子教他時下年輕人的網路術語,他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一起源於網路霸凌的復仇。
根據兒福聯盟的調查,許多父母雖有交代網路隱私或密碼設定,但當孩子真實面臨網路詐騙、騷擾、網友要求私密照時,卻往往無法應對。這提醒我們,在這個孩子比我們還熟悉手機與網路的時代,禁止孩子使用網路早已不切實際,身為父母,我們更應該轉變角色,成為孩子的數位守門人,陪著孩子辨別網路世界的虛實,協助他們認識風險、保護自己。
常見的網路陷阱有那些呢?舉例如下
兒少在網路環境中可能遭遇的陷阱包括網路霸凌、交友誘騙、網路詐騙、兒少性剝削、個人資訊洩露等,甚至可能危害人身安全. 加害者會假裝成為兒少的朋友、親密男友,要求私密照片,或以情感勒索、威脅等方式取得私密資訊
一、網路霸凌
網路霸凌是指透過網路平台,例如社群媒體、聊天室、電子郵件等,利用文字、圖片、影片等形式,對他人進行持續性、惡意性的騷擾、欺負、嘲笑或威脅等行為,造成他人身心靈的傷害。
二、個資外洩與數位足跡:你的足跡他人可見
在網路上所有的行為紀錄。例如:在Google搜尋過的內容、瀏覽過的網頁、在YouTube看過的影片,在社群媒體的發文、留言、上傳或分享過的照片影片,甚至註冊或登入時填寫的個人資料,例如帳號、密碼、手機號碼......等,這些都屬於自己的數位足跡。這些紀錄一旦產生,往往很難完全刪除,可能長久留存在網路空間。
兒少使用網路時若不注意,容易洩漏過多個人資訊,加害人可藉此要脅、威脅、被追蹤或冒用的風險,例如以洩漏私密照片、威脅曝光住所、盜用你的照片、姓名等個資,甚至結合駭客手法進行網路肉搜、騷擾、詐騙,甚至還發生過私密影像外流的可怕案例,這些都對個人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三、釣魚攻擊、駭客入侵、惡意軟體
- 網路釣魚簡訊:發送包含釣魚網站連結的簡訊,誘騙使用者點擊並輸入個人資料。
- 電子郵件釣魚:透過電子郵件發送釣魚連結或要求使用者登入帳戶,竊取個人資料。
- 語音釣魚:透過語音或文字轉語音的方式,冒充合法機構,騙取民眾的財務資訊。
- 社群媒體釣魚:透過社群媒體私訊或貼文發送釣魚連結。
- 駭客入侵網站:駭客入侵網站,修改網站內容、植入惡意程式、盜取用戶資料。
- 駭客入侵網路設備:駭客入侵網路設備,竊取敏感資訊。
- 下載不安全的軟體或程式:有些看似無害的免費軟體,其實暗藏惡意程式。一不小心下載,就可能讓駭客輕易入侵孩子的設備。
- 點擊不明連結或檔案:點擊不明連結或檔案,可能導致惡意程式入侵。
四、網路交友誘騙及兒少性剝削
假借交友之名,誘騙兒少透露個人資訊,例如住所、學校、電話號碼等,進而威脅或勒索。常見的兒少性剝削網路犯罪手法
- 假意成為男女朋友要求私密照
- 成為知心好友,再情緒勒索取得私密照
- 洩漏個資後的私密照威脅
- 假裝同齡青少年,要私密照互相檢查身體
- 徵模特兒,要求私密照片做為應徵條件
- 提供減肥秘方,以私密照面試使用者
- 用私密照交換遊戲點數,或是偶像周邊
與其告訴孩子『不要拍』,不如讓孩子知道『他們會用什麼方法讓你拍』
隨著兒少性剝削的案件增加,一味禁用手機無法避免悲劇,「孩子總會借到別人的手機、別人的網路」,給孩子基本的網路安全知識,讓孩子明白上網可能遇到的問題,什麼事情該注意留心,他們就會更清楚要如何保護自己。
五、網路詐騙
現今兒少接觸網路十分容易,從遊戲、購物、社交平台都有機會遇到其他使用者,而遇到詐騙者的機率也隨之增加;因此教導兒少了解詐騙話術或腳本,孩子在上網時若真的遇到「網路詐騙」也能即時做出反應,並防止受騙。
近來最常見的詐騙手法:
- 假投資詐騙
- 網路購物詐騙
- 假買家騙賣家詐騙
- 假交友(投資詐財)詐騙
- 假交友(徵婚詐財)詐騙
- 假稱協助追回款項詐騙
教導孩子遠離詐騙:
- 不輕易提供個人資料、帳戶
- 不提供任何金錢、虛擬點數
- 不輕信陌生人的話,保持警惕
- 遇到危險時,請截圖、保留證據、報警
- 察覺有異撥打165反詐騙專線,尋找專業管道諮詢
更多防詐騙資訊請參閱內政部警政署網站: https://165dashboard.tw/
陪著孩子遠離網路陷阱
一、設定防護機制,避免孩子看到不合適的內容
當孩子第一次接觸手機、平板,別忘了先設定好防護機制。不論是iOS還是Android系統,都有兒童安全設定,能限制年齡不宜的App下載、網站瀏覽。
除了蘋果的IOS系統或是Android系統內建功能,也可安裝中華電信的「色情守門員」、台灣大哥大的「色情警衛」等,以及一些免費的手機防護軟體,像是「APP限時鎖」、「遊戲時間管家」、「ABP廣告阻擋」,協助過濾網站內容、阻擋廣告,這些軟體能協助過濾不當內容、管理上網時間,讓數位使用有界限。
💡 更多防護資訊,可參考「iWIN 網路內容防護機構」。
二、關心孩子的網路生活
孩子不只生活在學校、補習班,更活躍於網路社群與遊戲平台。別讓網路變成「爸媽的死角」。
養成與孩子討論網路使用的習慣,試著用輕鬆的方式和孩子聊聊:「最近有沒有認識新朋友?在哪裡遇到的?」「那個遊戲好玩嗎?我可以看看嗎?」
讓孩子覺得「聊網路」和「聊學校」一樣自然,也更願意在有狀況時向你求助。
三、善用時事機會教育
網路事件層出不窮,其實都是最好的機會教育。
例如看到新聞報導「N號房事件」,可以藉此問孩子:「你覺得把照片傳給陌生人安全嗎?你知道怎麼保護個人資訊嗎?」
父母不需要裝懂,但願意陪孩子探索、表達關心,就是最好的陪伴。
四、建立使用網路的危機意識
讓孩子知道「危險可能會發生」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幫助他建立警覺心。
- 保持警覺:謹慎面對網路上不明的資訊,注意是否有詐騙或釣魚的跡象。
- 保護個人資料:避免在網路上公開個人身分、信用卡、帳戶、密碼等敏感資料。
- 小心點擊連結:不要隨意點擊不明連結或檔案,以免被惡意程式入侵。
- 選擇安全的網路設備:使用安全的網路設備和網路環境,避免資料傳輸被截取。
- 使用防毒軟體:安裝防毒軟體,定期更新,防範惡意軟體入侵。
- 絕不能退讓的界線:哪怕對方說「照片會自動刪除」、「不能截圖」,都有可能被另存或轉傳。強調「不只是不能摸,連看都不行」,身體界線要包括視覺隱私。
五、演練可能發生的危險
孩子在使用網路時,經常會遇到許多無法自己解決的狀況。最重要的是提醒孩子,不吝於求助,「發生事情要告訴爸媽」,或是找可信賴的大人,或是讓外界的專業人士介入。
- 堅定拒絕:「不要,我不想要用交換照片的方式來證明愛」;「不要,我不喜歡」
- 動之以情表露擔心:「我很相信你,但是我不相信網路的安全,我看過新聞報導和以前的新聞事件,照片有可能是駭客或修手機的人外傳了,這樣讓我很不安心」
- 反問法:「愛我為什麼要看裸照?這樣會讓我覺得你在乎的是身體,這和我想要的不一樣」
- 把爸媽/老師/法律抬出來:「上禮拜我才聽OOO轉貼新聞給我,說傳裸照是違法的,你傳照片給我,你也是違法,我不希望害你違法被抓去關。」
提醒青少年,遇到網友提出特殊要求時,要先釐清自己對這些要求的感覺跟想法,並且找家人、師長諮詢,重新定義自己與網友的關係。思考自己從這段關係裡面感覺到什麼?是陪伴嗎?是關心嗎?為了不要失去對方,難道就可以委屈自己嗎?如果不給照片就代表不愛嗎?
六、如果不幸發生,該怎麼辦?
若孩子已遭遇網路犯罪侵害,請參考以下處理步驟:
- 保留所有證據:截圖對話、時間、帳號等資訊
- 進行求助:爸媽、老師、親友都可以
- 盡快報警:請警方進行調查散佈者,一年內可向各事件發生地之警察機關提出申訴。
- 禁止散布:提供散佈平台與網址,請求iWIN協助移除不雅照。
- 隱私設定:進行個人隱私設定,並將對方設定為黑名單,避免再被騷擾。
- 主動提告:須在事發半年內向發生地之地方法院提出民事訴訟,由檢調單位進行調查。
延伸資源
- 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https://i.win.org.tw
- 165反詐騙平台:https://165dashboard.tw/
- 展翅協會web885匿名諮詢:https://www.web885.org.tw
- 各地警察局:110
- 全國婦幼保護專線:113
結語|父母不是監控,而是同行
父母無法永遠保護孩子不受傷,但我們可以讓孩子在跌倒前,知道「該怎麼保護自己」。網路世界危險也充滿可能,與其害怕,不如攜手學習、互相提醒,最好的防護,不是封鎖、不是嚴禁,而是成為願意聽孩子說話的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防火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