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教育現場的「專業」遇上被消耗殆盡的尊重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幼教現場的鬼故事,通常不在教室裡,而是在與家長的對話中。

這是一段真實的對話紀錄,一位孩子在園內行為不當,導致另一位同學手指受傷。我們第一時間處理傷勢、安撫孩子、教導行為,也主動向家長說明發生的情形。但我們收到的回應,卻是這樣的:

「你讓他下午所以活動站在旁邊看。」

「一個老師在旁邊陪他,讓他知道為什麼要站在旁邊。」「沒有就讓他繼續站著不參與。」


當我婉轉說明師生比現況,兩位老師要照顧24個孩子,真的不可能做到一對一陪著時,
家長回應:

「所以?」

「你希望我們怎麼做?」 「我也按你們的建議帶去上課了。」 「沒什麼1:1,3分鐘不到就搞定他。」 「教育我不是專業,連你們都放棄。」


當我讀到這些文字時,那一句「連你們都放棄」,幾乎像是一巴掌打過來。

我們放棄了嗎?這十幾年來我也反覆問過自己好幾次。
如果放棄了,我們還會通知家長嗎?還會在教室裡一次又一次提醒、宣導嗎?會寫這麼長的訊息與家長溝通和說明狀況嗎?

我試著壓下心裡的不舒服,寫道:

「園方盡到告知以及教育的責任,我只是跟您說我們已經做了哪些處理。請您對老師、對園長給予基本尊重,Line用字遣詞希望有禮貌,跟園方、老師的Line基本的問好及稱謂也都沒有。」

我原本想就此打住,但對方又說:

「Line文字本就沒有溫度,若造成誤解請見諒。」「教育方面相信你們肯定專業,若園方能直接提供處理方式,我這邊配合度很高。」 「目標還是一同討論讓孩子好。」


我只能說,我蠻訝異家長這樣的轉變。

但我也清楚地寫下我的底線:

「文字沒有溫度,對我來說只是個藉口。有基本禮貌跟尊重,不管是文字還是口語,我相信他人一定都可以感受到。」「幼教老師很好欺負嗎?需要低聲下氣嗎?」 「如果未來有更好的選擇,我尊重。」



我們不是沒有專業。我們只是沒有被尊重。

我們不是不能教孩子。我們是希望你也一起教,而不是站在一個命令與指責的位置,用「放棄」來評價我們的努力。

最後,這位爸爸再度回應,語氣也轉為理解與和緩。
他說,他的本意是希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他願意改變溝通方式,也感謝我們的辛勞。

我想這就是現場工作的現實吧。

不是所有故事都能完美落幕,但我們總在縫補與拉扯之間,看見合作的可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幼教工作者的靈魂撞牆實錄
4會員
11內容數
幼教工作者的靈魂撞牆實錄。 這不是神燈俱樂部,這是幼兒園。 這裡不是你來點菜我們來實現的地方, 是孩子生活、探索與練習社會化的真實舞台。 歡迎來到我的教育現場鬼故事日誌。 笑笑看完,或許你會對「教育」這件事,多一點理解與敬意。
2025/05/26
某日中午,學校接到一通電話。 電話那頭是A孩的阿嬤 (A家因信仰關係吃全素,除了蔬食日外,其他天都是阿嬤親送) 聲音裡透著虛弱:「老師,我今天身體不太舒服,可能沒辦法幫我孫子送午餐,你們可以請OO阿姨(清潔阿姨)來我家拿便當嗎?」 我們不是外送平台啊! 我不是生氣,而是瞬間感到一種——荒謬中的
2025/05/26
某日中午,學校接到一通電話。 電話那頭是A孩的阿嬤 (A家因信仰關係吃全素,除了蔬食日外,其他天都是阿嬤親送) 聲音裡透著虛弱:「老師,我今天身體不太舒服,可能沒辦法幫我孫子送午餐,你們可以請OO阿姨(清潔阿姨)來我家拿便當嗎?」 我們不是外送平台啊! 我不是生氣,而是瞬間感到一種——荒謬中的
2025/05/26
當家長說「不是故意的」,我該怎麼回? 這天,我們的老師在接孩子放學時,提到K生在操場玩耍時,不小心從斜坡上衝下去,撞到了正在上坡的同學。 老師馬上關心同學的狀況,也請K生道歉。但更重要的是——這不是單一事件,我們發現這樣「高速衝撞」的情況,在幾次自由活動中已經出現好幾次,並不是完全無意。 當我
2025/05/26
當家長說「不是故意的」,我該怎麼回? 這天,我們的老師在接孩子放學時,提到K生在操場玩耍時,不小心從斜坡上衝下去,撞到了正在上坡的同學。 老師馬上關心同學的狀況,也請K生道歉。但更重要的是——這不是單一事件,我們發現這樣「高速衝撞」的情況,在幾次自由活動中已經出現好幾次,並不是完全無意。 當我
2025/05/26
一張畢業照背後的「理所當然」 上週,一連串「照片事件」讓我又一次感受到: 有些人的「沒禮貌」,不是一時的不小心,而是代代相傳的家庭風格。 往年,我們學校的畢業照全數以電子檔提供。沒有底片,沒有沖洗,並由學校這邊全額負擔拍攝費用。拍攝過程、事前準備、照片內容等都有通知單告知家長,全都透明公開
2025/05/26
一張畢業照背後的「理所當然」 上週,一連串「照片事件」讓我又一次感受到: 有些人的「沒禮貌」,不是一時的不小心,而是代代相傳的家庭風格。 往年,我們學校的畢業照全數以電子檔提供。沒有底片,沒有沖洗,並由學校這邊全額負擔拍攝費用。拍攝過程、事前準備、照片內容等都有通知單告知家長,全都透明公開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一到空間,看到別班的孩子早已站在一樓門口等我,社工說:「他今天很想上妳的課,讓他一起上課好嗎?」他是機構頭痛的孩子,時常不在自己的班級到處遊蕩,因此和孩子約法三章必須參與完整的課程才能加入。 與孩子腦與心的對話 這次是情緒相關的創作課, 孩子們討論顏色與情緒, 這位孩子過程中分享到:「我很常
Thumbnail
一到空間,看到別班的孩子早已站在一樓門口等我,社工說:「他今天很想上妳的課,讓他一起上課好嗎?」他是機構頭痛的孩子,時常不在自己的班級到處遊蕩,因此和孩子約法三章必須參與完整的課程才能加入。 與孩子腦與心的對話 這次是情緒相關的創作課, 孩子們討論顏色與情緒, 這位孩子過程中分享到:「我很常
Thumbnail
有時,我們在外面看見一個叛逆不受教的孩子,心中總是會有一個疑問,「這個孩子行為乖張,家長到底怎麼教的?」有些家長確實因種種原因疏於管教,孩子行為不檢點,家長難辭其咎。但是也有不少家長覺得委屈,因為他們沒有放任,而是嚴格管教,對老大老二有用,偏偏對老三完全沒效果,親子衝突天天上演,身心俱疲,不知如何是
Thumbnail
有時,我們在外面看見一個叛逆不受教的孩子,心中總是會有一個疑問,「這個孩子行為乖張,家長到底怎麼教的?」有些家長確實因種種原因疏於管教,孩子行為不檢點,家長難辭其咎。但是也有不少家長覺得委屈,因為他們沒有放任,而是嚴格管教,對老大老二有用,偏偏對老三完全沒效果,親子衝突天天上演,身心俱疲,不知如何是
Thumbnail
將孩子的狀態放在心裡,引導孩子面對情緒,重新溝通,使得事件不只是事件,而是關係的建立與重建。
Thumbnail
將孩子的狀態放在心裡,引導孩子面對情緒,重新溝通,使得事件不只是事件,而是關係的建立與重建。
Thumbnail
可能是我對孩子太過嚴格了。 傍晚拖著一身的疲憊回家,如常接小孩、煮飯、陪讀。突然班上一位家長問我可不可以幫忙拍國語某一課的學習單,因為她不知道他小孩放去哪裡了?我才剛開口問小孩所有學習單放哪裡,他就開始嚎啕大哭,而且是那種釋放的大哭。 他說他不敢告訴我,他也少了一課,昨天老師突然要檢查,他怎麼找
Thumbnail
可能是我對孩子太過嚴格了。 傍晚拖著一身的疲憊回家,如常接小孩、煮飯、陪讀。突然班上一位家長問我可不可以幫忙拍國語某一課的學習單,因為她不知道他小孩放去哪裡了?我才剛開口問小孩所有學習單放哪裡,他就開始嚎啕大哭,而且是那種釋放的大哭。 他說他不敢告訴我,他也少了一課,昨天老師突然要檢查,他怎麼找
Thumbnail
在亮語,老師們很強調我們自我覺察對孩子是進行情緒表達還是情緒宣洩,從心中有別人、引導、營造安全感,相信大家可以感受到這是一個讓孩子及老師們大量反思的環境,這真的是以人為主的教育,因為長時間和孩子們進行陪伴、溝通與反思,只有人能做到。
Thumbnail
在亮語,老師們很強調我們自我覺察對孩子是進行情緒表達還是情緒宣洩,從心中有別人、引導、營造安全感,相信大家可以感受到這是一個讓孩子及老師們大量反思的環境,這真的是以人為主的教育,因為長時間和孩子們進行陪伴、溝通與反思,只有人能做到。
Thumbnail
教育是一個相互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在孩子與大人相處時,家長和老師需要理解孩子、接納他們的不同,這樣孩子才會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支持和鼓勵。別忘了,所以人都曾經是個孩子。
Thumbnail
教育是一個相互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在孩子與大人相處時,家長和老師需要理解孩子、接納他們的不同,這樣孩子才會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支持和鼓勵。別忘了,所以人都曾經是個孩子。
Thumbnail
時常聽到許多家長都會抱怨小孩講一次兩次都無法改進缺點,甚至設定第三次講不聽就會直接打下去的規定,每次聽在我耳裡都為孩子感到心疼,忍不住告訴這些家長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願意做,可能是沒有「能力」做到,或是還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去持續執行,而身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做的並不是打罵,而是去找出孩子做不到的原因
Thumbnail
時常聽到許多家長都會抱怨小孩講一次兩次都無法改進缺點,甚至設定第三次講不聽就會直接打下去的規定,每次聽在我耳裡都為孩子感到心疼,忍不住告訴這些家長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願意做,可能是沒有「能力」做到,或是還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去持續執行,而身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做的並不是打罵,而是去找出孩子做不到的原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