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現場的鬼故事,通常不在教室裡,而是在與家長的對話中。
這是一段真實的對話紀錄,一位孩子在園內行為不當,導致另一位同學手指受傷。我們第一時間處理傷勢、安撫孩子、教導行為,也主動向家長說明發生的情形。但我們收到的回應,卻是這樣的:
「你讓他下午所以活動站在旁邊看。」
「一個老師在旁邊陪他,讓他知道為什麼要站在旁邊。」「沒有就讓他繼續站著不參與。」
當我婉轉說明師生比現況,兩位老師要照顧24個孩子,真的不可能做到一對一陪著時,
家長回應:
「所以?」
「你希望我們怎麼做?」 「我也按你們的建議帶去上課了。」 「沒什麼1:1,3分鐘不到就搞定他。」 「教育我不是專業,連你們都放棄。」
當我讀到這些文字時,那一句「連你們都放棄」,幾乎像是一巴掌打過來。
我們放棄了嗎?這十幾年來我也反覆問過自己好幾次。
如果放棄了,我們還會通知家長嗎?還會在教室裡一次又一次提醒、宣導嗎?會寫這麼長的訊息與家長溝通和說明狀況嗎?
我試著壓下心裡的不舒服,寫道:
「園方盡到告知以及教育的責任,我只是跟您說我們已經做了哪些處理。請您對老師、對園長給予基本尊重,Line用字遣詞希望有禮貌,跟園方、老師的Line基本的問好及稱謂也都沒有。」
我原本想就此打住,但對方又說:
「Line文字本就沒有溫度,若造成誤解請見諒。」「教育方面相信你們肯定專業,若園方能直接提供處理方式,我這邊配合度很高。」 「目標還是一同討論讓孩子好。」
我只能說,我蠻訝異家長這樣的轉變。
但我也清楚地寫下我的底線:
「文字沒有溫度,對我來說只是個藉口。有基本禮貌跟尊重,不管是文字還是口語,我相信他人一定都可以感受到。」「幼教老師很好欺負嗎?需要低聲下氣嗎?」 「如果未來有更好的選擇,我尊重。」
我們不是沒有專業。我們只是沒有被尊重。
我們不是不能教孩子。我們是希望你也一起教,而不是站在一個命令與指責的位置,用「放棄」來評價我們的努力。
最後,這位爸爸再度回應,語氣也轉為理解與和緩。
他說,他的本意是希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他願意改變溝通方式,也感謝我們的辛勞。
我想這就是現場工作的現實吧。
不是所有故事都能完美落幕,但我們總在縫補與拉扯之間,看見合作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