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問大家在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一些金句,覺得很有啟發,並成為自底的信條,愛迪生曾說過:「失敗乃成功之母」,如果真是這樣嗎?為何我們常在同一個坑跌倒兩次?答案可能藏在那些被截圖轉發的「金句」裡:斷章取義,成了自我安慰,也葬送了下一次成功的可能。很容易在文章或是新聞內容獲得一些金句,或是很特殊的名詞,我稱之為知識碎片,當我們沒有完整的理解閱讀相關文獻或文章時,往往我們會用我們慣用的思考方式來解讀,就會像一塊拼圖放在錯誤的位置上,會造成不同大小的決策結果。於是,我決定把這兩句害我踩坑的成語,原地拆解。
「寧為雞首不為牛後」
「寧為雞首,不為牛後」是一句源自《戰國策·韓策一》的成語,原文為「寧為雞口,無為牛後」。其中「雞口」指雞的嘴巴,小而潔淨;而「牛後」則指牛的肛門,大而不潔。這句話的本意是比喻人寧可在規模較小的環境中擔任主導地位、自主決策,也不願在規模較大的環境中處於被動地位、聽命於人。
《戰國策. 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後』。當時的國中三年級時我是A段班的末尾排名,當時的我已經疲態並且沒有往前的動力,我以為考試排名是結果,所以當時我自以為是的用「寧為雞首不為牛後」來解讀成我能可在B段班的頭,也不要是A段班的末尾。
我以為自己懂。錯。那是幻覺。
當時沒有人質疑我甚至我的父母也沒有問過我的想法,讓我深信這樣的解讀是正確的,而轉成B段班,我的課業一敗塗地,在我基本學測中考得非常不好,恰好落在150分,高中的選擇都只有私立學校,最後選擇了高工就讀,高中時期成為我過去最大壓力的夢魘,成為B段班的雞首,但這隻雞沒料到還得考大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隨无涯,殆矣。」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隨无涯,殆矣。」語出 《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其含意是我的生命是有盡頭的,而知識是沒有,如果用有限的生命追求無限的知識,將就此消亡或疲憊。
《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過去因為網路資源愈發的豐富,知識與資訊越來越多,已接近於無限,對此我感到焦慮和疲憊,因為擔心跟不上世界,發現越是追著世界越覺得時間、精力不夠用,不免會覺得疲憊,用這句來安慰自己不用追得太累。
我太累了。慢點。但別停。
從各方面搜集來的訊息解讀,才發現現在這句話只是大家拿來PUA別人而已,我們站在莊子的歷史背景中,當時戰國時期的大環境下,戰亂四起,十分險惡的年代,知識分子很容易被迫抓去當官,想保全自己非常困難,這也是莊子對當時的無奈,給世人的對策,以「養生」為主題,言下之意是想保命想活久一點,就不要學太多知識。在現在的社會中,這樣的觀點不再適用於個人,反而學習越多越能創造更豐沛的社會。
錯思考,新啟發
一個新知識的出現可能帶給我們不同層面的啟發,當我們獲得啟發產生奇妙的頓悟感,身體不自覺地發麻發熱,強烈的體感讓新知識點有更深切的體悟,所以在啟發後需要透過驗證得出預期的結果才能將此變為自己的原則。
很多人傾向於將知識或名言當作自我安慰的工具,人們在痛苦時往往聽到那些話語,總是會增強這些話語的力量,讓自己感到舒適,可能將演變成做出不當的決策。

簡單的方法就是「找到來源」,這個訊息是誰說的,有沒有根據或參考文獻,網路與AI科技日益發展與普及化,查找訊息的難易度與過去翻書找文件的年代相差懸殊,即使找的來源也可能是二手,找到八九不離十的資訊,將這些資料總結成為知識體系,也因此強化該知識的認知,成為正反饋;假如是錯誤的或是與自己的想法相反,也能夠認知思考的錯誤,也不失是一個新啟發。
舉例來說「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網路上會有多不同的解讀,比對自己的想法是否與解讀形成落差,我把「自主性」解讀成「競爭結果」,因此無意識地追求"看起來好"的排名,最終反而使自己喪失更適合自己成長的環境與機會。
下次刷到金句時,別急著截圖收藏,先問自己這片拼圖,真的放對位置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