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蕊・葛利布(Lori Gottlieb)

她也經歷突如其來的失戀,崩潰、否認、逃避痛苦,最後走進另一位心理師的治療室。
她誠實地寫下:「即使我是一位心理師,也需要人陪我聊聊。」
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是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我更喜歡直譯的感覺——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因為你不需要一個人撐下去。
心理師也會崩潰,因為我們都是人
當專業身份被抽離,只剩下「一個人」的時候,你會怎麼看待自己?
作者的失戀來得又快又殘忍,讓她陷入一種深不見底的情緒漩渦。
「我們治療別人,但不代表我們自己不痛。」她這麼寫。
我們以為知識能保護我們不被痛苦擊倒,但事實是:只有經歷,才讓我們真正理解他人的傷口。
情緒不是病,而是你正在活著的證明
從小我們被教導要堅強、理性、不情緒化。
但那些「應該如何」的標準,反而讓我們不敢承認自己的脆弱與難受。
作者說,痛苦不該被壓抑,而是值得被理解。
她在書中陪伴一位想自殺的老太太瑞塔,慢慢從失落與無望中重拾對生活的信任。
她也開始看見自己心中的悲傷、恐懼、無力感。
那些我們不敢觸碰的情緒,往往才是最需要被照顧的內在訊息。
「情緒本身不是問題,否認情緒才是。」
我們都活在自己說給自己聽的故事裡
她說:「人們來治療時,帶來的常常不是問題本身,而是他們告訴自己的那個版本。」
我們以為自己在處理外部問題,其實更深的痛苦,是來自你內在的敘事方式:
「我不值得被愛」、「我就是這麼糟糕」、「我不會好起來了」……
這些話,就像日復一日的自我催眠,關住了我們的自由。
作者在治療室裡,幫人鬆動這些信念,也在自己的治療旅程裡,慢慢放下「我是受害者」的角色。
改變不是逃離過去,而是換一種方式訴說它。
改變不是立刻好起來,而是願意慢慢變得誠實
很多人希望諮商能馬上解決痛苦,但作者寫道:「心理治療不是快速解答,而是一段不斷覺察與行動之間來回的過程。」
真正的療癒,不是某天突然不痛了,而是慢慢學會不再逃避。
當你開始面對那些你一直刻意繞開的問題,療癒就開始發生——即使它走得很慢。
每個人都需要一段「安全的關係」
這本書最動人的地方,不在於心理學知識,而在於它寫的是「人」。
寫我們的痛、我們的慾望、我們的防衛與渴望被愛的那一面。
她寫下四位病人的故事,每一個人都像是我們的某一種版本:
① 外表冷漠、其實極度害怕失去的約翰
② 活到老、卻想結束生命的瑞塔
③ 明明事業成功、卻感到空虛的茱莉
④ 還有那個自認堅強、卻在治療中掉淚的作者本人
這些故事讓我們知道——不是你有問題,而是你正在經歷需要陪伴的時刻。
你不必完美,才能被愛
作者的一句話讓我很喜歡:「我們不是為了變得完美才來談話,我們是為了成為一個真實的人。」
我也曾經害怕展現脆弱、怕別人覺得我太情緒化、怕失控、怕不被喜歡。
但或許,當我們肯承認「我其實也會痛」的那一刻,我們才真正靠近愛、自由與真誠的自己。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不是因為你太脆弱,而是你值得過得更好
在這本書裡,我看到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心理知識,而是一個人對自己誠實、對世界溫柔的過程。
作者一邊幫助別人,一邊學著放過自己、接納不完美,並重新學會相信愛。
如果你最近過得不好,如果你懷疑自己是不是「太敏感」、「太沒用」、「太情緒化」,那麼,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因為你不必一個人撐過這一切。
你值得被理解。
你值得被傾聽。
你值得過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