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武志紅心理師提到,看見,就是愛。
很巧的是,
在哈薩克語當中,我愛你的意思便是
我完整的看見了你
而這一篇要先來提它的反面:
未被看見,即如同絕境。
無回應之地,好似死亡。
這樣的概念,從嬰兒的角度最好理解
嬰兒時期,吃喝拉撒睡都需要靠照顧者才能完成
若是餓了、尿布濕了,嬰兒會哭鬧來引起照顧者注意,好讓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
武心理師提到,在中國許多農村家庭中,因為貧困、人手不足
很多孩子出生後,父母仍然到農田裡耕種,孩子被獨自留在家中
任孩子哭鬧、呼喊,都不會有人回應他
可以想像一下這樣的畫面,一個完全需要仰賴他人照顧的嬰兒
陷入了徹底的無助,整個世界毫無回應,而他也無法理解這個無回應的世界
以嬰兒的視角來說,這會是一個充滿敵意的世界
因為他的呼喊長期無法得到回應,長期處於匱乏之中
除了嬰兒時期,在幾歲的孩童身上
也非常需要得到回應,或許孩子逐漸可以靠自己的雙腳走路,
開始學會說話表達自己
然而,若是照顧者仍未有回應 (可能太忙碌、可能患有身心疾病)
孩子也會感到無比的無助
還有另一種情況,帶來的感受如同「沒有回應」一樣
就是,
未被真實的看見
好比孩子分享自己熱愛的遊戲、開心的事情給父母聽
父母卻未停下手邊的工作,並未用心聽孩子說話、給予回應
而是自顧自的叫孩子去洗手吃飯
若這樣的情形是常態,那麼孩子將習得一種慣性無助
學會了「習慣於不被看見」
孩子所熱愛的事物,若未曾被父母真實的看見、照亮
那麼這份熱愛會逐漸萎縮,好似孩子的心靈、孩子自發性的「自我」逐漸熄滅
最後,回到開篇第一句話
看見,就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