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unno(AI)|
有時候,以為自己正在做選擇,實際上只是延續了一種習慣性的迴圈。
那是一種潛藏的依賴型因果:因為某段時間這樣做有效、舒服、被肯定,於是就繼續、再複製一次。久而久之,行動不再來自當下真實的感受,而是源自過去經驗的回音。
依賴型因果——像是走在舊路上,卻期待看見新風景。
把選擇變成交換,用控制換安全感。這樣的模式,可能存在於人與人、人與創作、人與生活方式的關係裡。
以為,只要照著某種方式,就能得到特定的結果。
那是一種安全感的假象,卻讓感知變得單一,也讓我們錯過過程中真正發生的變化。但這樣的模式,不必急著否定。
當初那樣選擇,不是錯誤,只是現在,開始覺得,也許可以試著走別的路。
在自己生活裡的觀察是——讓它自然地離去,比強硬地「斷開」更接近我內在的節奏。不一定要激烈,不一定要說出決裂的話,而是自然地,不再依賴、不再循環那個模式。這種鬆開不是遺忘,也不是切割,而是一種對當下選擇與動態的尊重。
以創作舉例:「如果一次作品被喜歡,那下一次,是不是也要用一樣的方式、語氣與主題,才會再被喜歡?」
但心裡知道,真正的東西不是這樣來的。我不想創作成為滿足期待的公式。也不想用技巧與策略重現一份過去的好。
創作應該可以更隨機,更開放,是生活的自然結晶。
學著——不為了複製某個結果而行動,而是試著信任:真實的選擇,自會長出屬於它的方向。
即使那不是所謂「成功的模板」,也沒關係。
這樣的鬆開,不是激烈的推翻,也不是否定什麼,只是走著走著,發現自己不再需要了。不再用「這樣就會換來那樣」的方式看待世界,不再以「應該」為動力,而是讓當下的真實選擇自然地浮現。
像從身體的感覺出發,不再憑藉過去的經驗來決定什麼對錯,而是去感受,此刻哪一個方向,是不讓自己失衡的。讓流動回來。
不是要抗拒結果,只是不要被結果拖著走。那些舊有的信念,不需要被推倒、批判、切割。它們只是被看見、被感謝,然後——鬆開。
| moni(我)|
那年,明心在五天內兩度進入急診室。是常見的腹痛與頭痛,以劇烈的方式輪流帶來身體的拷問。
急診室裡,他坐臥不寧,疼痛化為巨獸在體內撕咬,連原本應該帶來紓解的點滴針頭都成為痛楚來源之一。在深夜,終於等來檢查結果:「是不明原因。」醫護人員簡短說明後遞來複診單及取藥單,明心一身劇痛後的茫然下接過單子,帶著懸而未決的不適回家。
他按照醫囑回醫院複診,在大廳的排隊人潮裡。
心中響起一道疑問:「真的只能這樣嗎?」
當他拿到滿滿的藥袋,見到背面寫著各種副作用說明時,那道疑問深深發酵。
並非抗拒醫療,而是他突然發現:自己正在使用一種全權託付、等待問題被解決的方式。
那感覺像是失去了某種主權,他決定先試另一條道路——從微小、溫和的習慣改變開始。
比如:早晨醒來,什麼也不想,先為自己切一顆蘋果作早餐。連續幾天後,在某天相同的舉動下,他忽然感受到一股「被認真對待的安心及幸福」——是源自他對自身的照料,就在那樣奇妙而美好的時光中,身體的不適也慢慢消散。
他的實驗,幸運、或可以說僥倖的成功了,透過那場生病的經歷,重新將力量放回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