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教練,體現「接納」的榜樣(role model),保持友善與開放的態度,包含與「困難」的關係 — 我們如何與自己的困難相處,就會如何陪伴個案面對困難。
最近的體會,讓我更有所感。
當面對一位「很像自己」的個案,還能好好地保有教練的品質嗎?
我意識到 — 自己就是自己最大的心魔。
困難的層次也從「怎麼跟自己的困難相處」,提升到 —「如何跟自己相處」,也更挑戰教練的內在修練。
困難是相對,不是絕對
今天暴雨,還是帶孩子去上攀岩課,看到平常幼兒在攀爬的岩牆,今天有幾位大人在挑戰同一面牆,結果竟非常吃力。
我突然意識到:對孩子而言只是「有點挑戰」的事情,對大人來說,卻可能困難重重。不是因為牆變高了,而是每個人所帶的條件不同。孩子的身體輕盈,而大人卻多了承重與顧慮。
讓我重新看見:我們無法用一把尺去評斷別人的困難。
也反思 — 當孩子面對挑戰時,我們應該更加同理,不能以相同標準去評斷所有的挑戰,因為每個人的條件不同,難易也不一樣。
困難的出現,是邀請,不是阻礙
這一連串讓我浮現一個念頭:我們所遇見的困難,都是「為我們量身打造」的。
都是「我們可以處理,或正在轉變成我們可以面對的」。
若非如此,這些困難就不會來到我們面前,成為我們的課題。
小孩如此
大人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