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一直自己轉圈圈、孩子不說話、孩子話太多、孩子一直玩自己的不理人、孩子整天動來動去停不下來,這些狀況該早療嗎?早療是什麼呢
早期療育(簡稱早療),是對於學齡前發展遲緩或疑似發展遲緩的兒童,透過醫療、教育及社政資源的介入,提供療育與輔助。透過早療的介入,可以盡可能地降低發展遲緩對孩子的影響。然而,早療的目的不僅限於降低遲緩的困擾,更在於幫助孩子找到替代性策略,提升他們適應和融入生活的能力。有時,孩子透過早療的支持,能學會新的應對方式,補足原本發展中的不足,讓他們能在生活中更加自如地運用這些技能。
早期療育的種類
一、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師專長於粗大動作發展:大肌肉動作、四肢發展、移動平衡、動作協調
輔助孩子改善肌耐力、柔軟度、動作控制,在站立、走路、跳躍、跑步等日常動作中能表現得更為靈活,提升穩定性,進而提升體能狀態與運動表現,並促進參與各種生活活動和運動的能力。二、職能治療
職能治療師專長於精細動作發展:小肌肉動作、手指活動、視動協調、感覺統合
透過遊戲性活動和任務導向的訓練,增強手部肌力、協調及動作組織與應用能力,進一步協助孩子在生活自理、例如穿衣服、上廁所等方面的日常發展。職能治療也包含學校適應、書寫技巧、視知覺、以及感覺統合。
三、心理治療
心理師專長於處理孩子的內在狀態與心理議題:
- 情緒(例如:心情低落、容易緊張、生氣、分離焦慮等)
- 行為(例如:對立、拒絕指令、難以專心、緘默等)
- 想法(例如:難以忍受挫折、覺得自己不夠好、對困難感到挫敗等)
學齡前的孩子在這個年紀,還無法像大人一樣可以透過語言清楚地描述或表達這些感受。在孩子很難用語言說明自己時,他們有時會使用一些讓大人或同儕感到困擾的行為,來表達內心的不適,例如反抗他人、拒絕指令、不遵守規範、大聲哭鬧、攻擊行為或說不適當的話等。
心理治療能協助孩子和家長以更有效且適應的方式與環境互動或教養,進一步改善行為問題、降低家長帶孩子時的壓力,促進兒童的心理發展與適性成長。
四、語言治療
語言治療師專長於語言的表達和理解能力:說話功能、詞彙表達、構音情形、吞嚥能力
語言治療著重於表達、理解和溝通技巧的提升,例如發音訓練、擴展詞彙等方式,幫助孩子在語意、語法、語用等領域,更流利地表達或理解。針對吞嚥困難的孩子,也會透過訓練改善口腔內的運作和吃飯進食的安全性,增強生活中的語言及溝通表現。
孩子什麼狀況需要早療?
一、什麼時候需要找物理治療師
- 發展遲緩、腦性麻痺、智能障礙、動作功能障礙、基因異常、自閉症類群、發展性協調障礙、注意力不集中/過動衝動症。
- 肌肉骨骼系統問題,如:脊柱側彎、斜頸、內八足、扁平足、關節活動度不足、步態問題、肌力與肌耐力不足。
- 體適能表現不佳、動作協調不良、敏捷性差、球類活動技巧不足。
- 先天性肢體缺損或畸形、心肺功能異常、神經功能障礙、外傷或創傷、腫瘤、燒燙傷相關併發症。
二、什麼時候需要找職能治療師
- 兒童發展遲緩,若孩子沒有達到與同齡相符的發展里程碑,例如翻身、爬行、走路、理解力較弱、互動技巧不佳等等,可能需要尋求兒童職能治療師的協助。
- 感覺統合失調,例如走路時容易跌倒、姿勢控制不佳,無法維持坐姿、害怕特定材質物品,不喜歡洗頭、剪指甲或被碰觸、時常跳上跳下、摸東摸西,喜歡追求特定的感覺刺激等。
- 精細動作技巧不佳,如運筆、畫圖、寫字、剪紙、扣釦子、雙側協調較差等。
- 學習困擾,如有困難理解空間概念、識字、數學和時間概念等。
- 情緒行為問題,例如情緒控制、自我調節障礙等。
- 腦部損傷或神經系統疾病,兒童職能治療師可以協助孩子克服由腦部損傷或神經系統疾病引起的身體和認知問題,以提高孩子的動作技巧與獨立性。
- 自閉症譜系障礙 ASD,協助ASD兒童處理社交和感覺調節問題。
-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DHD、ADD,協助過動症兒童提升衝動控制和專注力能力表現。
三、什麼時候需要找心理師
- 注意力:難專心、容易分心、難以安座、衝動性高、常插話、忘東忘西
- 社交狀態:眼神接觸少、交友困難、很難維持對話、顧著說自己想說的事、察言觀色能力不佳、同儕衝突、手足競爭
- 情緒狀態:情緒低落、容易生氣、緊張焦慮、悲傷議題、心理創傷、低自尊心、挫折忍受度低、不願嘗試新事物
- 身心困擾:睡眠議題、在生理上找不到原因的身體症狀、常做惡夢
- 對立反抗:常發脾氣、好爭辯或反抗、刻意惹怒他人、將自己的錯怪罪別人
- 兒童疾患:注意力不足/過動、自閉症類群障礙、選擇性緘默、智能不足、分離焦慮、對立反抗、學習困難
- 生活變動:搬家/轉學、與主要照顧者分離、拒學/懼學、家庭變動
四、什麼時候需要找語言治療師
- 兩歲還完全不會說話。
- 三歲還不能說完整的句子。
- 四歲以後說話仍含糊不清。
- 五歲以後說話句子結構仍有明顯錯誤。
- 六歲以後仍不能流利地說話。
- 七歲以後說話語音中仍有省略、替代、歪曲的現象。
- 無論任何年齡該兒童皆因說話而感到侷促困窘。
- 聲音單調平直,音量太大或太小,或音質太差。
- 有明顯的鼻音過重或缺乏。
- 無論任何年齡該兒童對聲音或語音的刺激都無反應。
不管是哪一種早療的介入,都要先掛復健科或兒童心智科安排評估
祝福所有的孩子們都得到應有的支持,好好的長大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