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正常化偏誤」?
正常化偏誤(Normalcy Bias)是一種常見的心理偏誤,指的是——
當人們面臨潛在危機或異常事件時,傾向低估其嚴重性,並誤以為事情會「如往常一樣」發展。
這種偏誤會讓我們在面對災難或突變時,反應過慢,甚至不願意採取行動,只因我們的腦袋在說:「應該沒那麼嚴重啦。」
🔥 正常化偏誤的真實場景
🏙 天災來臨前的忽視
明明氣象預測強烈颱風、地震風險明顯,但民眾依然照常生活、拒絕撤離,結果災難釀成重大損失。
💼 投資市場的泡沫前兆
金融危機前,人們對股市過熱、房價飆升視若無睹,因為「以前也漲過,沒事」,直到泡沫破裂才追悔莫及。
🦠 疫情初期的輕忽
COVID-19 初期,許多國家與個人認為只是「一般流感」,忽視封鎖、戴口罩的重要性,導致疫情失控。
🧠 為什麼我們會正常化異常?
1. 習慣大於警告
人腦傾向相信「熟悉的生活方式」不會輕易改變,哪怕有明顯證據告訴你事情正在變壞。
2. 逃避焦慮
承認災難正在靠近意味著你得改變、得行動——這會帶來焦慮與不安。與其面對現實,不如選擇否認。
3. 錯誤的比較經驗
人們常用過去的經驗來推論未來,但當事件是前所未有的時候,這套邏輯就會失效。
🧨 正常化偏誤會帶來什麼後果?
- 錯過黃金反應時機:災難初期的拖延,常常造成最致命的傷害。
- 決策僵化:領導者和民眾可能因高估常態、低估風險,做出錯誤判斷。
- 公共危機擴大:從個人到組織若都忽視風險,將導致社會系統整體反應不及。
✅ 如何避免正常化偏誤?
🔍 1. 保持風險意識
經常提醒自己:「萬一發生了最壞的情況,我準備好了嗎?」
📈 2. 用數據說話
不要只靠感覺,要看趨勢與證據。例如疫情感染曲線、氣候變遷數據等。
🧰 3. 預做準備
準備好逃生包、危機預案、分散投資,讓自己即使錯估情況也不至於陷入災難。
👥 4. 相信專業建議
多參考來自科學、專業機構的警示與指南,不要只聽自己想聽的話。
📌 結語:真正的勇氣,是在平靜中備戰
「災難不是你看到它才開始,而是你準備好面對它時才會減輕影響。」
正常化偏誤是一種甜美的自欺,它讓我們在風暴來臨前假裝「一切都會沒事」。但真正理性的人,會在陽光普照時準備傘,在無風無雨時設定風險對策。
警覺 ≠ 恐慌,準備 ≠ 悲觀。
理解正常化偏誤,就是讓你在關鍵時刻,搶得先機、保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