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常化偏誤(Normalcy Bias):為什麼我們在危機來臨時反應遲鈍?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 什麼是「正常化偏誤」?

正常化偏誤(Normalcy Bias)是一種常見的心理偏誤,指的是——

當人們面臨潛在危機或異常事件時,傾向低估其嚴重性,並誤以為事情會「如往常一樣」發展。

這種偏誤會讓我們在面對災難或突變時,反應過慢,甚至不願意採取行動,只因我們的腦袋在說:「應該沒那麼嚴重啦。」


🔥 正常化偏誤的真實場景

🏙 天災來臨前的忽視

明明氣象預測強烈颱風、地震風險明顯,但民眾依然照常生活、拒絕撤離,結果災難釀成重大損失。

💼 投資市場的泡沫前兆

金融危機前,人們對股市過熱、房價飆升視若無睹,因為「以前也漲過,沒事」,直到泡沫破裂才追悔莫及。

🦠 疫情初期的輕忽

COVID-19 初期,許多國家與個人認為只是「一般流感」,忽視封鎖、戴口罩的重要性,導致疫情失控。


🧠 為什麼我們會正常化異常?

1. 習慣大於警告

人腦傾向相信「熟悉的生活方式」不會輕易改變,哪怕有明顯證據告訴你事情正在變壞。

2. 逃避焦慮

承認災難正在靠近意味著你得改變、得行動——這會帶來焦慮與不安。與其面對現實,不如選擇否認。

3. 錯誤的比較經驗

人們常用過去的經驗來推論未來,但當事件是前所未有的時候,這套邏輯就會失效。


🧨 正常化偏誤會帶來什麼後果?

  • 錯過黃金反應時機:災難初期的拖延,常常造成最致命的傷害。
  • 決策僵化:領導者和民眾可能因高估常態、低估風險,做出錯誤判斷。
  • 公共危機擴大:從個人到組織若都忽視風險,將導致社會系統整體反應不及。

✅ 如何避免正常化偏誤?

🔍 1. 保持風險意識

經常提醒自己:「萬一發生了最壞的情況,我準備好了嗎?」

📈 2. 用數據說話

不要只靠感覺,要看趨勢與證據。例如疫情感染曲線、氣候變遷數據等。

🧰 3. 預做準備

準備好逃生包、危機預案、分散投資,讓自己即使錯估情況也不至於陷入災難。

👥 4. 相信專業建議

多參考來自科學、專業機構的警示與指南,不要只聽自己想聽的話。


📌 結語:真正的勇氣,是在平靜中備戰

「災難不是你看到它才開始,而是你準備好面對它時才會減輕影響。」

正常化偏誤是一種甜美的自欺,它讓我們在風暴來臨前假裝「一切都會沒事」。但真正理性的人,會在陽光普照時準備傘,在無風無雨時設定風險對策。

警覺 ≠ 恐慌,準備 ≠ 悲觀。


理解正常化偏誤,就是讓你在關鍵時刻,搶得先機、保住安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hawn心理
10會員
106內容數
Shawn心理的其他內容
2025/06/05
💡 什麼是「忽略可能性」? 忽略可能性(Scope Neglect)是一種認知偏誤,指的是—— 當人們面對不同規模的問題或數據時,對數量差異感受遲鈍,反應沒有成比例變化。 換句話說,我們對「小規模」和「大規模」的事件,往往產生幾乎一樣的情緒與關注程度,難以真正理解它們的差距。 🔍 生活
2025/06/05
💡 什麼是「忽略可能性」? 忽略可能性(Scope Neglect)是一種認知偏誤,指的是—— 當人們面對不同規模的問題或數據時,對數量差異感受遲鈍,反應沒有成比例變化。 換句話說,我們對「小規模」和「大規模」的事件,往往產生幾乎一樣的情緒與關注程度,難以真正理解它們的差距。 🔍 生活
2025/06/05
💡 什麼是負面偏誤? 負面偏誤(Negativity Bias)是一種心理傾向,指的是—— 人們對負面訊息、情緒、經驗的感受與反應,遠比正面資訊更強烈、更深刻、更持久。 即使正負面事件強度相當,我們的大腦卻天生會「放大壞事、忽略好事」。 這種偏誤,讓「一件糟糕的事」比「五件好事」更讓人印象
2025/06/05
💡 什麼是負面偏誤? 負面偏誤(Negativity Bias)是一種心理傾向,指的是—— 人們對負面訊息、情緒、經驗的感受與反應,遠比正面資訊更強烈、更深刻、更持久。 即使正負面事件強度相當,我們的大腦卻天生會「放大壞事、忽略好事」。 這種偏誤,讓「一件糟糕的事」比「五件好事」更讓人印象
2025/05/29
💡 什麼是「正面效果」(Positive Framing)與「負面效果」(Negative Framing)? 這兩者都屬於「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的一種心理偏誤,指的是: 同一件事情,只因為被描述的方式不同,就會導致人們做出完全不同的判斷與選擇。 📌 正面效果:聚焦
2025/05/29
💡 什麼是「正面效果」(Positive Framing)與「負面效果」(Negative Framing)? 這兩者都屬於「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的一種心理偏誤,指的是: 同一件事情,只因為被描述的方式不同,就會導致人們做出完全不同的判斷與選擇。 📌 正面效果:聚焦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是指當一個人同時擁有兩個或多個互相矛盾的信念、價值觀或態度時所產生的不愉快狀態。這種不適感會驅使我們改變其中一個信念或態度,以消除這種不一致。然而,這種改變並不總是理性的,往往會導致我們自欺欺人,無法正視和解決真正的問題。
Thumbnail
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是指當一個人同時擁有兩個或多個互相矛盾的信念、價值觀或態度時所產生的不愉快狀態。這種不適感會驅使我們改變其中一個信念或態度,以消除這種不一致。然而,這種改變並不總是理性的,往往會導致我們自欺欺人,無法正視和解決真正的問題。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在團體中我與一位病友分享「這個狀況在我們的病裡很正常。」頓時,我猛然覺察,正不正常那條線我不知道該怎麼界定。 結果我想到最好的辦法,就是別去劃分了。我們一定都有一樣的經驗,看一件事、一個人很快會幫做出評論、為對方貼標籤,不管是正面或反面。
Thumbnail
在團體中我與一位病友分享「這個狀況在我們的病裡很正常。」頓時,我猛然覺察,正不正常那條線我不知道該怎麼界定。 結果我想到最好的辦法,就是別去劃分了。我們一定都有一樣的經驗,看一件事、一個人很快會幫做出評論、為對方貼標籤,不管是正面或反面。
Thumbnail
常與大部分的社會意見分歧,不自覺會認為"自己是否符合?" 在"自問自答"的過程裡,被情緒擱淺了,動彈不得, 其實只是因為我把"重心"放錯了... 我需要輪流讓"不同情緒面向的自己"釋放出來, 用"好奇心"去看待自己。
Thumbnail
常與大部分的社會意見分歧,不自覺會認為"自己是否符合?" 在"自問自答"的過程裡,被情緒擱淺了,動彈不得, 其實只是因為我把"重心"放錯了... 我需要輪流讓"不同情緒面向的自己"釋放出來, 用"好奇心"去看待自己。
Thumbnail
其實很多事情都有機會讓我們培育成為敏銳度,只是你願意嗎?我會這樣說基於大多數的人都很想急著找到答案,甚至不願意接受負責的心態,自然而然就會隨便做且交差了事,看了真的很惋惜。 因為老天不可能隨便地製作垃圾,絕對有使命叫你去完成,恰恰地大部分的人只是安於現狀又苟且偷生,到最後變成庸庸碌碌
Thumbnail
其實很多事情都有機會讓我們培育成為敏銳度,只是你願意嗎?我會這樣說基於大多數的人都很想急著找到答案,甚至不願意接受負責的心態,自然而然就會隨便做且交差了事,看了真的很惋惜。 因為老天不可能隨便地製作垃圾,絕對有使命叫你去完成,恰恰地大部分的人只是安於現狀又苟且偷生,到最後變成庸庸碌碌
Thumbnail
Rule No.1 永遠不要相信任何表面看到的表象! 很不幸的,我天生就是所謂的高敏感人,所以對人與人相處中所產生的任何情緒的敏感度非常的感受深刻,又加上後來透過長時間的修行與大量閱讀,於是後來自己便有了所謂開悟的領悟,也因此更對這個世界上人類的種種行為舉止背後的心理因素可以說是非常
Thumbnail
Rule No.1 永遠不要相信任何表面看到的表象! 很不幸的,我天生就是所謂的高敏感人,所以對人與人相處中所產生的任何情緒的敏感度非常的感受深刻,又加上後來透過長時間的修行與大量閱讀,於是後來自己便有了所謂開悟的領悟,也因此更對這個世界上人類的種種行為舉止背後的心理因素可以說是非常
Thumbnail
固定型思維模式常常讓我們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使我們的行動和決定受限於外界的評價和期望。這種思維模式往往導致恐懼失敗,害怕挑戰,因為失敗在這種思維下被視為個人能力的不足。相反地,成長型思維模式則鼓勵我們專注於自我提升和學習。在這種思維下,挑戰被視為成長的機會,失敗則是學習和進步的一部分。
Thumbnail
固定型思維模式常常讓我們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使我們的行動和決定受限於外界的評價和期望。這種思維模式往往導致恐懼失敗,害怕挑戰,因為失敗在這種思維下被視為個人能力的不足。相反地,成長型思維模式則鼓勵我們專注於自我提升和學習。在這種思維下,挑戰被視為成長的機會,失敗則是學習和進步的一部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