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未來的自己想好一條路,是對抗健忘最溫柔的方式—阿祥 Sean
你好,我的朋友: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
說好今天要去打便利商店領包裹📦,結果忘了。答應另一半週末要一起看場電影,結果被加班耽擱🗳️沒兌現。
說好睡前要唸故事書📚給孩子,結果又拖過時間。
你不是不想做,只是—忘記了。
這篇文章,我們來聊聊「如何把想做的事,變成真的有做到」。
關鍵不是你有多有意志力,而是你能否善用提示與執行意圖,讓行動不靠記憶、不靠心情、不靠臨場反應,而是自然自動地發生。

說好要唸故事書給孩子,卻又被時間追著跑
🧩為什麼我們總是忘記?
根據記憶研究:
- ⏳20 分鐘內,我們會忘掉一半剛接收到的資訊
- 📉24 小時後,會忘記 70%
- 🫥一個月後,80% 內容消失無蹤
所以,最常見的行為沒執行原因,不是「不願意」,而是「不小心忘記」。
🛎️解法一:善用提示
我們不是不想做,是「沒有被提示去做」。這時,外在的提示就是行為的開關。像是:
- 手機跳出通知🔔:「下午三點要打疫苗」
- 門口放著回收物♻️,出門時自然提醒你帶下樓
只要在對的時間收到提示,行動的可能性就大幅提高。
✍️解法二:「定義 + 寫下」執行意圖
更進一步的方法,是讓行動「不需要大腦思考就能執行」。這時候,請寫下你的執行意圖。格式很簡單,就是:
在【時間】+【地點】,我要【行為】
例如:
- 下午三點,走到茶水間,泡一杯茶☕
- 每天早上🌅泡完咖啡後,深呼吸三次
不是光想,而是寫下來。✨
研究顯示,光是將執行意圖寫下,就能讓疫苗接種率上升 13%。
🧱執行意圖放哪裡最好?
你可以把它嵌進原本的習慣流程裡,這叫做「錨定」。但錨定也有三個講究:
- 📍地點要近:洗碗後去洗車,地點天差地遠,就難以連結
- 🔁頻率一致:每天一次的習慣,搭配每天一次的新行為
- 🎯動作明確:不是「上廁所後」,而是「關上水龍頭的那一刻」
這樣的流程會變成:
🧠原習慣提示 → 原習慣反應 → 新習慣提示 → 新習慣反應
例如:健身完回到家 → 收起背包 → 關上櫃子🚪 → 開始準備隔日水果🍊
🌀 對抗轉折點:寫下執行意圖,就是提前做好情境演練
所謂「轉折點」,就是那個你想放棄的事件時刻。例如剛下班時精疲力盡、起床時還想再賴床五分鐘、吃飽後懶得運動...
這些時刻,最容易讓好習慣中斷。但如果你事先寫下執行意圖✍️,等於已經在腦中模擬了這個情境,也就等於提前替未來的自己排練過。
像星巴克的做法就是個好例子:他們訓練員工如何應對奧客,不是靠臨場反應,而是練習具體流程直到變成自然動作☕。
同樣地,你也可以這樣設計:
- 如果晚上加班,我就帶顆茶葉蛋當加餐,避免太餓暴食 🍳
- 如果早上起床很累,我就先坐起來喝口水而不是滑手機 💧
這些「轉折點計劃」,其實就是執行意圖的一部分。
當你寫下來的那一刻,你已經在心理上進行了一次預演,未來真的遇到時,自然不會手忙腳亂,而是讓「習慣」接手執行。
🗂️不只日常,也適用長期計劃
🎯新年新目標、📖閱讀計畫、🏃每週運動三次...這些都不能只靠「想完成」。想讓它們落地,就要讓計劃具備三個特徵:
- 🧩 拆解成具體步驟(可執行)
- ⏰ 指定提示時機(可觸發)
- 🖋️ 寫下執行意圖(可追蹤)
與其設定一個遙遠的終點,不如設定馬上能做的第一步:
- 今天晚上九點(手機設定提醒),在書桌前讀五頁書
- 每週日吃完早餐後把碗盤放到洗碗槽(動作要明確),打開 Notion 安排行事曆
🪜總結:行動,不靠記憶,也不靠硬撐
有時候,我們太相信「記得住就會做到」、「有決心就會行動」。但真相是:
行為是靠提示啟動、靠結構支撐、靠設計讓自己少思考一點。
用具體的提示與執行意圖,把行為藏進生活節奏中。久而久之,那些說過但沒做到的事,最終會變成你自然會做的事。

寫下執行意圖的當下,就是習慣悄悄成形的開始
✅ 如果你喜歡這篇,想持續收到我的習慣設計實驗筆記,也歡迎追蹤我的方格子或留言分享你最有感的一段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