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習慣不是靠意志力撐出來的,而是靠一點一滴設計出來的。」—— 細枝小葉 Sean
你好,我的朋友:
每次健身回家,我有個固定的小動作——把背包放進櫃子裡。以前這只是「收好東西」,現在,這個動作變成了我新習慣的起點。接在這個小小動作後,我會直接走到廚房,準備隔天要吃的水果。
從「放下背包」到「切水果」,這中間沒有提醒我做的 app,也沒有什麼意志力爆發——只是因為,我設計了一個順手又看得見的提示。
這篇文章,我想和你聊聊:我們每天的行為,其實很多都不是靠決心開始的,而是被一個你看見或沒看見的提示啟動的。

習慣的第一步,不是靠意志力,而是「提示」
🧩 本文目錄:
- 為何行為會發生?從 B=MAP 談起
- 沒有渴望,提示就只是雜訊
- 提示的三種類型:人、情境、行動
- 想阻止習慣?先動手改提示
- 情境提示與生活節奏
- 總結:讓習慣靠提示自然萌芽
1. 為何行為會發生?從 B=MAP 談起
BJ Fogg 的行為模型⚙️指出,行為 = 動機 × 能力 × 提示(B = M × A × P)。
簡單來說,當提示出現,且我們有動機也做得到,就會發生行為📐。
例如:晚上躺在床上(提示)→ 滑手機很簡單(能力)→ 想放鬆(動機)→ 成功打開 IG。
但如果少了動機或能力,就可能變成煩惱:像我有時下班突然被邀約聚餐,就得取捨原本想運動的安排,內心會卡住「到底該去聚餐還是去健身房啊啊啊」。
因此,理解行為的觸發機制後🧭,排除障礙的第一步,通常不是改變動機或能力,而是先檢查提示:這個行為有沒有被什麼啟動?
先從提示做起,確認是否受到做出這項行為的提示。若沒有提示,行為根本不會發生,因此要排除行為障礙的第一步,就是先從提示下手。
例如上班常常遲到,不妨先觀察或詢問同事👤,平常是靠什麼在「提醒他們該出門了」?
也許有人會說是手機鬧鐘、廣播節目的時間點、或者家中長輩說的一句「你不準備要走了嗎?」
如果自己原本沒有這樣的提示,可能每天就是在無意識中拖延準備出門的時間,等到注意到時已經太晚。
這時候可以為自己設定一個具體可感的提示:像是每天早上 7:30,鬧鐘響後播放一段上班主題的音樂,或是設定手機跳出「該換鞋出門了」的提示訊息。這些小設計就能扮演開啟行為的角色📌。
大家往往在查找問題的時候都會直接從「不能」、「不想」、「不會去」下手,卻忽略了「不知道」或「沒看見」這種來自環境的提示。
2. 沒有渴望,提示就只是雜訊
然而不是所有提示都會變成行動的開關👀。
例如:
- 賭徒聽到吃角子老虎機的聲音會心癢難耐,但你可能覺得只是噪音。
- 蝦皮「叮咚」聲對賣家來說是業績進帳✨,對其他人只是背景音。
- 小孩看到麥當勞就想到薯條,飲食控制者卻會自動忽略那個 M 字🚫。
這些都告訴我們:沒有渴望,提示就不會觸發任何行為🧲。
3. 提示的三種類型:人、情境、行動
提示的設計有三種方式,也各有利弊

第三個行動提示又被稱為「習慣堆疊」或者「順風車法」, 若想將既有習慣當成新習慣的提示,就要注意這個好的「提示點」符合以下三個原則:
- 📍地點接近:新行為的執行場域最好和原行為相近,才方便接軌。
- 🧩頻率一致:一天一次的習慣,應該接在一天一次的行為之後。
- ✅主題相關性:雖不是絕對必要,但主題相關的行為較易產生連結感。
4. 想阻止習慣?先動手改提示
停止壞習慣,也能先從提示下手:
- 移除提示:不想滑手機,就讓手機進入飛航模式🔕。
- 避開提示:不想每天經過飲料店⛔,那就繞點路。
- 忽略提示(最難):看到甜食,對自己說「我等等喝水」→ 這需要意志力,但是意志力又很容易被其他事給消耗殆盡🛑。
5. 情境提示與生活節奏
在設計提示時,我們不妨觀察一下:什麼時候,我們最容易自動做出某些行為?
答案往往是——早晨☀️。
這段時間環境較穩定、不易被干擾,也是許多習慣默默發生的時段。
你可以在早晨設計一些「情境提示」來建立新的好習慣,例如:
- 時間提示:每天 7:30 吃早餐🕰️ → 飯後補充維他命
- 人際提示:看到另一半開始洗碗,我就順手擦桌子🧺
- 熟悉的提示帶出獎賞記憶:聽某首歌會讓你自然想閱讀
這些都是透過環境與日常節奏所構成的提示,只要設計得當,就能讓習慣更容易生根。
6. 總結:讓習慣靠提示自然萌芽🌱
行為的開關從來不是靠硬撐,而是靠「看見了什麼」。
你也可以試試,在一個你已經習慣的動作後面,種下下一個小行為。它不需要宏大、不需要爆發,只要是你願意再多走一步,就夠了💡。
有時候,建立習慣不是靠改變整個人,而是從那一眼看到的提示、那一個自然而然的開頭,慢慢長出來。
🔔 如果你也曾設計過自己的提示、或有過「欸這樣好像比較不會忘記耶」的經驗,歡迎留言跟我分享。你的方法,也可能是別人的靈感。

提示就像種子,習慣的成長就從這裡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