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環境比靠意志力更有效。」- 細枝小葉 Sean
你好,我的朋友:
如果說提示是習慣的開關,那麼環境就是那片讓開關變得明顯又易於觸碰的牆面。這篇我們延續前一篇<讓行為自動發生的設計開關>的主題來談談環境在行為與習慣中的關鍵角色。

好的習慣從一個設計得剛剛好的開關開始
🧩本文目錄:
- ⛰️ 為什麼環境影響這麼大?
- 🧲 從「距離」與「阻力」理解環境力場
- 🚪 環境 = 提示的容器
- 👥 社會也是環境的一部份:人際影響力
- 🪞 我們沒那麼有意識:內省錯覺的陷阱
- 🧰 環境設計工具箱:小習慣從小調整開始
- 🪴 總結:讓環境成為你的好隊友
⛰️ 一、為什麼環境影響這麼大?
Kurt Lewin 提出了一個經典模型:B = f(P, E),意思是行為(Behavior)是人(Person)與環境(Environment)交互作用的結果。
這也呼應了前一篇的 BJ Fogg 模型:行為需要提示才能發生,而提示常常就藏在環境中。
像是我回屏東老家前一晚,會把牙刷盒放在牙刷🪥旁,隔天刷牙😬時就會記得要帶回家; 或是我想提醒自己運動前先做回收,就會把空瓶放在門口,讓它成為行為發生前的「觸發器」。
🧲二、從「距離」與「阻力」理解環境力場
為什麼有些行為你總是"提不起勁"? 有時候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而是阻力太大。
你可以把生活想成一個「力場」,而行為的發生來自兩股力量:
- 驅動力(讓行為更容易發生)➕➕
- 例:餐廳推銷「要加點薯條嗎?」、YouTube 自動播放下一集
- 約束力(讓行為更難發生)➖➖
- 例:東西擺在高處、健身房太遠、電視插頭被拔掉
其中一個最強大的驅動力就是「距離」。
- 離得近的健身房,才容易常去
- 書放在桌上,比放在書櫃裡更常翻
- 水果🍎放在餐桌上,比放冰箱下層更常被吃
習慣的設計,就是讓「對的事變得順手」:
- 牙線放在牙刷旁🪥
- 書擺在手可得的位置
- 寫作筆記軟體設為開機自動啟動
🚪三、環境 = 提示的容器
當你設計環境,其實就是在設計提示的位置📌。當提示變得顯而易見,行為就自然更容易發生。反過來,想減少某些不想做的行為,也可以把相關提示藏起來。
- 不想滑手機?讓手機進入飛航模式、放進抽屜或離自己遠一點。
- 不想追劇?把串流平台的App移除首頁,甚至取消訂閱。
自律並不是意志力強,而是環境裡少了誘惑。
靠意志力撐住會帶來疲憊、挫折,甚至白熊效應(越想壓抑,越控制不住)。與其如此,不如讓環境幫我們減少「對抗的力氣」。
👥四、社會也是環境的一部份:人際影響力
別忘了,身邊的人也是環境的一部分。他們的反應與行為,會無形中影響我們的選擇。
- 想像你坐在教室裡,大家突然起立鼓掌歡呼,你即使覺得莫名🫣,也可能跟著鼓掌
- 原本不想運動,但想到健身房的朋友在等你,就出門了
這些「他人的眼光」與「群體默契」,都是環境的一部分。
🪞五、我們沒那麼有意識:內省錯覺的陷阱
從外部回到內在,我們其實沒那麼常做出有意識的選擇。
研究曾讓人從四雙一模一樣的襪子中選出最好的,大多數人挑選右邊那雙,卻沒意識到自己是被位置影響,還會為選擇編出合理理由🤔。
這就叫內省錯覺
以為自己的選擇是深思熟慮,其實多半是下意識的環境反應。
我們經常高估自我意識的影響,低估環境的影響,以為只要靠覺察與意志就能改變行為,結果碰壁、失敗,最後連習慣本身都放棄了🌀。
這時的正確做法是:
- 先原諒自己 - 不是你不夠堅強,而是環境力量太強大
- 接著調整環境 - 讓好的行為更容易發生🏗️
- 再讓小行動自然上線 - 不靠咬牙切齒,而是靠融入生活
電影常常教我們那種「苦撐到底才是成功」的戲碼,但真正厲害的習慣,是你幾乎沒察覺它就已經發生了。
🧰六、環境設計工具箱:小習慣從小調整開始
既然環境力量如此強大,我們不妨開始運用它,建立對自己有利的「行為場」。
你可以從以下幾件事開始微調你的環境:
- ✅ 把想要建立的行為放得更近、更顯眼
- ✅ 把不想要的行為藏起來、增加距離或步驟
- ✅ 善用社會情境的力量,讓好行為有見證者
這些策略可以搭配你生活中的任務習慣,例如:
- 每次健身回來之後,將背包放入櫃子,順勢準備隔天要吃的水果
- 晚上將隔天要帶出門的東西先放在門邊,讓出門成為提示
🪴總結:讓環境成為你的好隊友
別再單靠意志力硬撐,因為那不但累,還常常失敗。
從今天起,讓環境來幫忙你:把提示擺在你看得見的地方,把阻力藏到你懶得理會的角落。這些小調整,就是讓習慣更容易發生的關鍵。🎯
你也有靠環境設計💡成功養成的習慣嗎?歡迎留言分享,讓我們一起”偷懶”地變更好。

有時候,最有效率的改變,就是讓環境幫你偷個懶。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