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的問題
- 講話太快,僅僅是傾瀉情緒,缺乏深思熟慮。
- 過於執著於自身感受,問題沒有改善。
感受與思考
感受:
- 對諮商師的說法感到抗拒
雖然我能理解並理性接受媽媽做出某些行為的理由,但我更在意的是自己的情緒與感受未被看見和接納。每當聽到諮商師以「體諒媽媽」的角度進行建議時,感覺就像再次被忽視,這引發了深刻的無助與憤怒。 - 情緒久久無法平復
無法公平對待自己的情緒,讓我感覺像是被遺棄了一樣,這種感受往往拖延很久,使得憤怒和無助難以消散。
思考:
- 重新檢視過去的行為
我意識到自己需要正視過去的行為模式,尤其是童年時期的選擇與行動。長期的逃避機制阻礙了我面對事實的能力,進而影響了我現在的釋懷選擇與成長。 - 嘗試新的溝通方式
考慮以書面方式(如文字訊息)與媽媽溝通,給她足夠時間思考後,再進行面對面討論,這樣能減少情緒化的對話,提高溝通的效率。 - 準備充分的諮商對話
為了讓下一次諮商更有成效,我需要事先整理並清楚表達自己的問題和想法,避免再次陷入情緒化的對話。 - 調整與諮商師的視覺高度
過去幾次諮商,我的座位通常比諮商師低,也許這使我感到某種心理壓迫和不平等。下次諮商時,我計劃調整坐到與諮商師相同高度的座位,這或許能幫助我感受到更平等的溝通環境,並有助於情緒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