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的問題
- 如何與媽媽溝通的方法。
- 媽媽的原生家庭對她造成了什麼影響?
諮商過程
與媽媽溝通的方法
諮商師建議避免在下午兩三點與媽媽談話,因為這是人精神較低迷的時段,可能導致溝通效率低下。她提議改用手機文字交流,這樣能減少面對面的情緒波動,讓雙方有更多時間冷靜思考後再回應。
關於媽媽的原生家庭影響
諮商師詢問了我媽媽的成長背景,包括她父母的個性及相處模式。我分享了媽媽曾告訴我的一些資訊,但當諮商師要求我試著站在媽媽的角度,去感受她可能的想法與感受時,我坦言自己無法做到(因為我不是我媽,並不知道事實是如何以及她的成長中發生了什麼狀況,這中間有太多不確定因素了,我並不想花時間與精力在這題上)。
諮商師隨後提供了她對我媽媽的想法,但因當時本人情緒來的過於強烈,但我又需要保持鎮定,因此造成很大的衝擊感使我未能記住談話內容。
感受與思考
- 對於溝通建議的懷疑
我認為溝通的時間點影響並不大,因為過去已經嘗試過不同時段與方式表達我的想法,但媽媽仍然陷在自己的世界,無法真正理解我的感受與意圖。 - 對媽媽背景的探討感到無力,論同理心的困難
雖然我可能可以透過理性推測,理解她當時的原生家庭、社會環境、周圍人對她所造成個性與行為模式背後的影響,但要真正從情感上同理他人對我來說仍然是個挑戰。因為當媽媽對自己的感受和行為缺乏認知、探索、交流時,我很難與之建立情感上的連結和真正的幫助。 - 與媽媽的溝通挑戰
我發現自己在與媽媽的溝通中,更多的是期待她能主動理解我的感受,但她似乎缺乏這種能力或意願。這讓我感到挫敗,也使得每次溝通都像是一場獨白。 - 對諮商的期待
我希望諮商師能幫助我找到與媽媽有效溝通的方法,但目前的建議似乎更適合普遍情境,而未真正針對我與媽媽之間的具體問題,這讓我對諮商師的專業度感到懷疑,是否忽略了什麼個人化的細節和重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