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名叫林渙。
一所聲名不顯的私立大學畢業,念的是「未來媒體設計系」,聽起來光鮮亮麗,實際上,課程安排雜亂、老師臨時聘請、實習機會也只是自己上網找的美編打雜。大四畢業專題,他一人包辦三人份工作,還被指導老師批「不夠創新」。
畢業當天,系主任用慣例台詞說:「你們是我們系未來的希望。」他站在人群中,卻感覺不到希望,只感覺到一種「草草結束」的倉促感。幾年後,林渙成了一名自由接案設計師,收入不穩,也經歷過一次創業失敗。他開始在社群上寫自己的經歷,不是為了發洩,而是出於一種近乎冷靜的「記錄癖」。但有一篇文章卻意外爆紅——
「我念了四年,只學會了怎麼做PPT,但卻還得自己教自己怎麼活下來。」
這句話被某新聞媒體以聳動標題轉載:《畢業即失業?設計科系學生怒揭教育泡沫:我們只是被餵養的商品!》
接下來,事情開始失控。其他學生、家長、畢業校友紛紛留言,揭露各種學校亂象。記者持續追查,挖出了系所虛報課程內容、老師上課打混摸魚、學生實習變廉價勞工的內幕。
那年年底,教育部終於出面整頓,一口氣裁撤了三所評價最差、招生率低於20%的私立大學。消息一出,媒體寫道:「一人發聲,三校關門。」
人們開始稱林渙為「敲響喪鐘的人」。
評析與主題延伸:
- 教育的虛殼化現象
廣設大學政策讓許多學生走入「學歷幻象」,大學不再是知識的殿堂,而成為「青年托管中心」,只要能招到學生、撐過評鑑,品質與否無關緊要。 - 真相爆炸的時代
林渙的發聲之所以產生巨大影響,不是因為他話說得多犀利,而是因為太多人「集體沉默太久」。當真相有了一個說出口,眾聲會跟著湧出。 - 倒閉不是壞事,而是迴歸現實
學校不是慈善機構,也不是賣夢工廠。真正的教育必須面對現實的挑戰與需求,而不是用一紙畢業證書塞滿社會的虛位。 - 敲鐘者的孤獨與宿命
林渙的角色很像一種「現代先知」,他沒有惡意,只是在喊出真話。但在傳統價值中,他卻會被視為「不知感恩」、「破壞秩序」的人。這象徵了時代的轉變與新舊價值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