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真正的變革,必須從「根源」開始執行。
當今社會對「領袖」及擇偶的標準,往往偏重才幹、學歷、口才、甚至外表,而忽略了最根本、最重要的核心──品德。
人就算擁有再高的才華,再精的技術,再遠的格局,這些都只是「做事」的能力,對社會初期發展是有幫助,但若缺乏品德,終究可能走向權力的濫用、甚至為禍世人。
歷史上的堯舜禹之所以被後人景仰,不是因為他們有多聰明,而是他們以「德」選才、以天下為己任、以百姓為中心。他們將帝位禪讓給德才兼備、願為蒼生奉獻的人,而非傳給自己的子孫。這是智慧與大愛的結合,是「權責」與「道德」的統一。
然而,後來的制度逐漸變質,走向了世襲制與今日的選舉制。(擇偶的直覺制賭注?笑)
世襲制讓權力被綁定在血脈,不問德才; 選舉制則容易變成話術競賽、形象包裝、金權遊戲與心理策略。
這些制度在設計上都離開「選賢與能」的初衷,更遑論「選聖與德」的標準。
如果頭腦清明,我們選票與擇偶只能將權力與自身幸福只授予真正道德高尚、品格端正、願為人們無私奉獻的人。
才華高強只能擔任執行的角色——他們是社會的工程師、設計師、推動者(類婚前交往的異性?笑),但決策權的核心(終生),應當交給德行至上的同行人。
我們不能再被學歷、外貌、口才這些膚淺的標準所迷惑。
真正值得托付的,不是很會說話的人,而是願意為大眾承擔業報的人。 真正能帶來希望的,不是看起來耀眼的人,而是能在黑暗中仍堅守道義之光的人。
我們需要的不是新的制度,而是新的覺醒。
一場回歸「德本」的希望,從每個人的內在開始,從面對生活每一次選擇、每一項決定開始。
這才是走向幸福、穩定與自身安樂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