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回頭看那個「失控的我」
事件過後的幾個月裡,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如果當時我能忍住情緒,會不會事情就不會這麼糟?
如果我能更清楚、更冷靜地表達自己,是不是老師和系主任就能聽見我想說的重點?這些問題讓我不斷地回看自己當時的模樣,是的,我崩潰了。
我在眾目睽睽下質問老師,聲音顫抖,語氣激動,我甚至說出「我現在就去跳樓」這樣極端的話,這不是一個成熟的學生該說出口的話,我知道,那一刻的我,其實也有傷人,我承認,那樣的情緒,其實也嚇到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如果換作是我站在老師的立場,或許也會驚愕、不知所措,甚至感到被挑釁,我明白我當時的表達方式可能掩蓋了原本的訴求,讓人只看見情緒,而忽略了我想問的問題。
我也開始明白,不是每一個問題都能馬上得到答案,尤其是在教育體制裡,老師、學生之間的權力與期待本就複雜,老師未必有惡意,他們也有他們的壓力、盲點與侷限。
而我,或許太渴望被理解,太執著於「我要一個明確的解釋」,結果在發現對方不如預期時,才會那樣猛烈地崩潰,這些反省,不是為了替對方開脫,而是為了讓我學會看清自己,那一場衝突,其實暴露了我內在一直以來的焦慮與脆弱:
我害怕不被認可,害怕被覺得「不夠好」,更害怕努力被忽略、聲音被掩蓋,我渴望在學術世界裡站穩腳步,可是當權威否定我、質疑我時,我沒有退路,只能用最原始的情緒反擊。我不能否認,自己在那堂課上,也有失控、也有責任,我在那個瞬間,放棄了對話的可能,選擇了對抗,這是我必須誠實面對的錯誤。
可我也學會了另一件事,那就是反省自己,不是代表放棄對錯的界線,也不是壓抑憤怒,而是學會從中看見「我可以怎麼做得更好」,而不是一味地責怪世界不公平。
我可以承認錯誤,但我也有資格要求被尊重,我可以為我的語氣、情緒、失控道歉,但不代表我就不該質疑、詰問或追求一個更合理的教育環境。
這些想法,是我在書寫中逐漸釐清的,書寫教我:反省,不是屈服;誠實,不是軟弱,真正的強大,是承認自己的不完美,卻仍選擇把故事說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