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沒同理心,你只是太習慣對自己殘忍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raw-image

你是不是,也曾對某個說出痛苦的人,默默在心裡想:「有這麼誇張嗎?」

有時,我們不是不想理解,而是——我們早已失去了對自己痛苦的感覺。

我曾諮詢輔導過一位績效穩定卻性格冷淡的資深主管Anna。她工作一絲不苟,能抗高壓,但對於組內年輕同仁的情緒需求,常顯得冷眼旁觀。

有一次,一位新進同仁因家庭突發事件請了數天假,回來後情緒不穩,在部門晨會上忍不住落淚。Anna當場冷冷說:「有時間哭,不如想想怎麼把進度追回來。」

這句話讓現場空氣凝結,同仁們開始對她產生距離,團隊氣氛逐漸僵化。

與Anna深入談話時,她淡淡地說:「我不是沒同理心,但人生哪有不辛苦的?我小孩住院那年,我每天還是準時進辦公室。」

這不是冷血,而是一種「自我壓抑的習慣性延伸」。她早已習慣把痛苦藏起來,把情緒關掉,把承受當成美德——久而久之,她也不再允許別人表達脆弱。

問題的本質,不是「冷漠」,而是「對自己的情緒缺席」

心理學中指出:我們無法給出自己未曾擁有的東西。

當一個人從未允許自己脆弱,自然也難以對他人的脆弱共鳴。

當社會獎勵「忍耐」、「吃苦」的同時,我們也學會了壓抑與否認。受創的人往往成為更嚴苛的「標準守衛者」,用「我都撐過來了,你為什麼不行?」來定義他人——其實,是對自己尚未療癒的部分進行投射。

作為主管,該怎麼做?用「感同身受」取代「過度要求」:

✅ 從自我關照開始
試著正視自己也曾經承受的痛,而非只看表現結果。每天給自己一分鐘,問問自己今天的情緒。

✅ 放下「榜樣壓力」
你可以是強者,也可以在人前示弱。適時示範人性化的情緒表達,反而更能讓團隊產生信任與黏著力。

✅ 在績效之外,關注「情緒氣候」
績效低落不代表態度懈怠,有時只是情緒能量耗盡。多一些理解,反而能喚醒團隊的動能。

✅ 練習語言上的同理
「我知道你現在很難受,讓我們一起想辦法。」這樣的一句話,勝過任何制度或表格。


「能夠理解自己脆弱的人,才有力量去擁抱別人的痛苦。——Brené Brown(布芮尼·布朗)

溫柔的人,並不是一開始就溫柔,而是他選擇不再複製傷害

如果你開始察覺自己的不耐與冷漠,其實是一種「無聲的求救」——

那麼恭喜你,你已經開始重新和自己的情感建立連結了。

在職場裡,領導不只是管理進度,更是照顧人心。

願我們都能從理解自己開始,慢慢成為一個對他人也有同理的人。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梅根的斜槓人生沙龍
2.5K會員
666內容數
前世界500強HR高階主管|策略顧問合伙人|跨界整合20年人才管理經驗X藝術療癒心理技術|獨創「認知升級+能量管理」雙軌破局模型|專破:35歲瓶頸期及職場情緒內耗|用策略思維點亮你的職業發展地圖|分享職場心理與成長心得,帶你解鎖職場與生活的美好,一起向光而行!
2025/06/16
他每天準時打卡、任務準確,但你總覺得他「不在這裡」。當一個員工只剩下基本功能,失去與人連結的能力,主管應該如何理解與支持?這篇文章帶你看懂「功能性正常,心理卻已關機」的職場樣貌。
Thumbnail
2025/06/16
他每天準時打卡、任務準確,但你總覺得他「不在這裡」。當一個員工只剩下基本功能,失去與人連結的能力,主管應該如何理解與支持?這篇文章帶你看懂「功能性正常,心理卻已關機」的職場樣貌。
Thumbnail
2025/06/15
當我們在職場中被貼上「玻璃心」標籤,其實不是我們太脆弱,而是過往創傷的傷口從未被包紮。那些對錯誤的過度反應、對他人的防備與冷漠,往往源自深層的不安全感。療癒的開始,是願意看見自己的傷,而非繼續忍耐。唯有溫柔地面對自己,我們才能在工作與人際中,重新建立信任與連結。
Thumbnail
2025/06/15
當我們在職場中被貼上「玻璃心」標籤,其實不是我們太脆弱,而是過往創傷的傷口從未被包紮。那些對錯誤的過度反應、對他人的防備與冷漠,往往源自深層的不安全感。療癒的開始,是願意看見自己的傷,而非繼續忍耐。唯有溫柔地面對自己,我們才能在工作與人際中,重新建立信任與連結。
Thumbnail
2025/06/14
當「工作」變成逃避情緒的手段,工作狂其實是種隱性的上癮行為。表面上看似努力拚搏,實則是在麻痺內在的空虛與羞辱感。身為主管,應辨識這類過度投入的背後動機,創造安全的職場氛圍,鼓勵健康的情緒表達與自我照顧,才能真正支持團隊走得長遠。
Thumbnail
2025/06/14
當「工作」變成逃避情緒的手段,工作狂其實是種隱性的上癮行為。表面上看似努力拚搏,實則是在麻痺內在的空虛與羞辱感。身為主管,應辨識這類過度投入的背後動機,創造安全的職場氛圍,鼓勵健康的情緒表達與自我照顧,才能真正支持團隊走得長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寬容是一種智慧 寬容是一種智慧,它不僅讓我們能夠理解他人的過失,更能幫助我們在面對自己內心的矛盾時,找到一條平和的道路。學會寬容他人,其實也是在學習寬容自己,這樣的心態能讓我們活得更加自在。 遇到與自己觀點不同的人 生活中,無論是在人際關係中,還是在職場、家庭中,我們都難免會遇到與自己觀點
Thumbnail
寬容是一種智慧 寬容是一種智慧,它不僅讓我們能夠理解他人的過失,更能幫助我們在面對自己內心的矛盾時,找到一條平和的道路。學會寬容他人,其實也是在學習寬容自己,這樣的心態能讓我們活得更加自在。 遇到與自己觀點不同的人 生活中,無論是在人際關係中,還是在職場、家庭中,我們都難免會遇到與自己觀點
Thumbnail
深厚的人性美德 寬容,是一種深厚的人性美德。它不僅僅是對他人過錯的理解與包容,更是對自己內心的一種解放。當我們選擇寬容他人時,其實也是在學會寬容自己,這種過程既是一種心靈的修煉,也是一種智慧的積累。 遇到各種各樣的人與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與事。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與誤會
Thumbnail
深厚的人性美德 寬容,是一種深厚的人性美德。它不僅僅是對他人過錯的理解與包容,更是對自己內心的一種解放。當我們選擇寬容他人時,其實也是在學會寬容自己,這種過程既是一種心靈的修煉,也是一種智慧的積累。 遇到各種各樣的人與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與事。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與誤會
Thumbnail
你知道自己平常所表現的言行舉止,往往與我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相關聯嗎?你是否曾經有過,因為一時不察的無心而冒犯或傷害他人,到最後,連彼此關係為何會出現裂痕的原因都不明白的情形呢?「我說話、做事,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你硬是要把它想偏,我也没有辦法!」當別人對你的言行產生誤解時,你認為
Thumbnail
你知道自己平常所表現的言行舉止,往往與我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相關聯嗎?你是否曾經有過,因為一時不察的無心而冒犯或傷害他人,到最後,連彼此關係為何會出現裂痕的原因都不明白的情形呢?「我說話、做事,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你硬是要把它想偏,我也没有辦法!」當別人對你的言行產生誤解時,你認為
Thumbnail
我們有時候是不是對自己以外的人太過嚴苛?還是因為對自己夠狠,所以對他人也這般。 到底是自己的心太軟還是真的對別人過於嚴苛我分不清楚,只是知道心裡總是有個聲音不斷地在拉扯,告訴自己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 或許也只是自己的同情心作祟。在很多人眼裡,同情心這樣的特質可以能並列於善,但同情心對我來說是一個
Thumbnail
我們有時候是不是對自己以外的人太過嚴苛?還是因為對自己夠狠,所以對他人也這般。 到底是自己的心太軟還是真的對別人過於嚴苛我分不清楚,只是知道心裡總是有個聲音不斷地在拉扯,告訴自己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 或許也只是自己的同情心作祟。在很多人眼裡,同情心這樣的特質可以能並列於善,但同情心對我來說是一個
Thumbnail
當我們陷入困境時,其實最需要的是給自己一點溫柔和理解。就像是待朋友一樣,我們也需要對自己採取同樣的態度。這就是所謂的「同理自己」。 想像一下,你一整天都在辛苦工作,但最後卻因為一個小小的錯誤感到沮喪和挫折。這時候,別忘了給自己一些愛和理解。同理自己就像是一個溫柔的提醒,讓你停下來,接受自己的情感,
Thumbnail
當我們陷入困境時,其實最需要的是給自己一點溫柔和理解。就像是待朋友一樣,我們也需要對自己採取同樣的態度。這就是所謂的「同理自己」。 想像一下,你一整天都在辛苦工作,但最後卻因為一個小小的錯誤感到沮喪和挫折。這時候,別忘了給自己一些愛和理解。同理自己就像是一個溫柔的提醒,讓你停下來,接受自己的情感,
Thumbnail
電子書系列心得 - 哪有工作不委屈, 不工作你會更委屈:那些打不垮我們的, 只會讓我們更堅強。 同一件事情帶給兩個不同人的影響會完全不同。 全看當事人怎麼面對。
Thumbnail
電子書系列心得 - 哪有工作不委屈, 不工作你會更委屈:那些打不垮我們的, 只會讓我們更堅強。 同一件事情帶給兩個不同人的影響會完全不同。 全看當事人怎麼面對。
Thumbnail
每次都拿自己內向這件事出來擋,是不是快變成一種不負責的藉口?有可能是或不是。 人被生出來如果是為了用別人的標準開始度過一整個人生,那還是別把人生出來了! 我猜想應該不可能是因為這樣。 每個家庭都有其複雜的故事,沒想到我們家的也是。
Thumbnail
每次都拿自己內向這件事出來擋,是不是快變成一種不負責的藉口?有可能是或不是。 人被生出來如果是為了用別人的標準開始度過一整個人生,那還是別把人生出來了! 我猜想應該不可能是因為這樣。 每個家庭都有其複雜的故事,沒想到我們家的也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