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不是太玻璃心了?」
每次聽見這句話,你是生氣、委屈,還是習慣了假笑說「我還好」?
被誤解的高敏感人
Wendy 是一位表現優異的中階主管,但她團隊的氣氛總是緊張。她對細節極度敏感,對部屬的報告總是多次挑剔,即使只有一個標點符號不對,她也會重提舊帳。團隊開始說她「情緒化」、「難搞」,她也總覺得別人不尊重她、不夠認真。但深入談話後才發現,Wendy 曾在前一份工作中經歷過公開羞辱,那次經驗讓她從此對「失誤」極度恐懼。她不是不信任夥伴,而是她無法忍受「再次被攻擊」的可能性。
這不是玻璃心,而是「沒有被包紮的傷」在作祟。
問題本質剖析
當我們的內在帶著「世界是危險的」信念時,就會對人際關係保持過度戒備。這會讓我們變得攻擊性強、控制慾高,或對他人的言行過度解讀,甚至開始否定別人的脆弱與痛苦。
這不僅影響我們的領導風格,更會讓團隊無法建立信任與安全感。
事實上,心理學指出,童年羞辱經驗未被處理,會轉化為過度防衛的人際模式。我們會像是帶著未癒合的傷在人群中穿行,每一次風吹草動都可能讓我們痛到發抖。
解決方案建議
作為主管或人資,可以這樣做:
🔹 自我覺察與療癒:寫下讓你「特別在意」的情境,試著問自己:「這情境,讓我想起了什麼過去的經驗?」
🔹 建立安全語言:當團隊犯錯時,先說「這是個可以討論和改進的好機會」,讓對方不陷入羞辱感。
🔹 促進團隊的情緒識別力:引導部屬用「我感覺」開頭說出感受,代替「你怎麼可以…」,協助彼此了解情緒背後的需求。
🔹 修復文化而非延續傷害:不要把「我都撐過來了」變成要求別人撐過去的理由。能表達脆弱,是職場真正的強大。
「創傷不是你的弱點,而是你感知世界的獨特頻率。」 —心理學家彼得·萊文
我們不是太脆弱,而是太久沒被理解
這個世界的確有時不夠溫柔,但我們可以選擇先對自己誠實與溫柔一點。當我們開始看見自己的傷,也就有力量終結那種「我只能忍」的循環,讓情緒不再是防禦,而成為真正的連結。
如果一顆「容易疼的心」意味著更深的共情力、更敏銳的風險嗅覺——我們是否一直在錯把鑽石當玻璃?
每個「太敏感」的靈魂,其實都藏著一段沒說出口的疼痛。
如果這篇文字觸碰到了你,請記得:你不是孤單的,我們很多人,都在學習用新的方式回應這個世界。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