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準備離職,但不知道自己是否有競爭力?」
這是我近年來最常聽到的轉職焦慮。
我們總以為轉職只是「找下一份工作」的事,但真正讓人焦慮的,其實是——我真的有價值嗎?別人為什麼要選我?這篇文章,我想從下列三個層面,幫你釐清這個問題:你擁有什麼、你能解決什麼、你如何證明自己。
這不只是自我盤點的工具,也是一份轉職前的能力健檢。
一、你擁有什麼?從「通用力」與「專業力」盤點起
競爭力的第一步,是認識自己真正擁有什麼。
1.通用力(Transferable Skills)
這是跨產業、跨職務都受歡迎的能力,例如:
- 專案管理與協作能力
- 表達與溝通能力(口語/書面)
- 解決問題與決策力
- 數據分析思維
- 學習能力
- 應變能力
2.專業力(Domain Expertise)
這項能力則是你在特定職能或產業累積的知識與技術,例如:
- 精通某種系統(如SAP、MES、Python)
- 熟悉供應鏈流程、稅務法規、UI設計原則
- 具備採購談判、品牌策略、教育訓練等經驗
請你試著用一張A4紙,寫下自己在過去三年內做過的五個具代表性的工作任務,每一項都加上:
- 我達成了什麼成果?
- 我使用了哪些技能?
- 我學到了什麼?
這張清單,就是你個人能力的履歷雛形。
二、你能解決什麼?從價值創造的角度來看自己
有能力是一回事,但企業更關心的其實是——你能幫我解決什麼問題?
這裡有個好用的反思句型:
「我可以幫企業________,因為我具備________的經驗/能力。」
試著從你熟悉的領域中,找出你能解決的痛點。例如:
- 行銷人員可以說:「我可以幫企業提升品牌影響力,因為我具備社群內容操作與數據優化經驗。」
- 工程背景的人可以說:「我能提升產品可靠性,因為我曾主導產品測試流程優化,讓退貨率下降30%。」
將「經歷」轉換為「價值」的語言,才是你進入市場的入場券。
也建議你觀察理想職缺的工作內容,試著用自己的語言逐條對照是否符合,並用具體例子來回應,這就是後續面試與自我介紹的素材。
三、你如何證明自己?建立「可信度資產」
即使你能力再強,若沒有被看見、無法被信任,也很難脫穎而出。這就是我們要談的第三個面向:你如何證明自己?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式著手:
1. 整理個人履歷與作品集
不論你是否從事設計、寫程式或企劃,只要你做過具有成果的專案,都值得被記錄成一份說服力資料。
- 如果你是業務,可整理客戶開發策略、成交成效。
- 如果你是專案管理者,可用簡單甘特圖或流程圖呈現管理歷程。
- 如果你做過內訓或轉型任務,也可以轉化為案例故事。
2. 經營數位足跡
現代求職不是紙本履歷說了算,而是「你在網路上能被誰看見」。LinkedIn、Medium、方格子或社群平台都是很好的曝光場域。你可以:
- 分享產業觀察或個人實務心得
- 替自己的專業建立信任標籤
- 與產業內的專家互動連結,擴大職涯社群
3. 找信任的他人給予回饋
我們有時對自己太過嚴格或盲點太多,不妨請你與曾經合作過的同事、主管給你一些回饋。你可以向他們提問:
- 你覺得我在團隊中最大的貢獻是什麼?
- 哪個專案讓你印象最深刻?
- 如果要推薦我給別的部門或公司,你會怎麼介紹我?
這些回饋,不只是你競爭力的證明,也能幫助你更清楚自己的職涯定位。
競爭力的關鍵,不是你多會做事,而是你多懂自己
別把「確認競爭力」看得太像打怪升級。
它不是一張分數表,而是一次深度的職涯對話。
你不是要贏過別人,而是要說清楚:我為什麼值得這個位置?我如何為你創造價值?
當你能說出自己的能力、能解決的問題、以及具體證據,那麼恭喜你——你已經具備競爭力了,而下一步,就是選擇最適合你的舞台。
最後,你可以再試著問問自己看看:
- 我最自信的三項技能是什麼?
- 如果用一句話定義我的職涯價值,我會怎麼說?
- 有哪三個過往專案,可以成為我能力的代表作?
- 我的履歷或LinkedIn,是否能充分展現上述三點?
把這些問題的答案寫下來,當作一次自我健檢,而這些回答也就是你競爭力的證明書、你轉職前最好的行動指南。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追蹤我的方格子專欄,我會分享職涯規劃、轉職準備、自我成長的實用指南。
也歡迎留言分享你正面臨的職涯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