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工具型AI和使用者的才能
上次提及意識型AI難以控管,不應盡信,這主要是針對公部門、公共政策和法律規範等用途而言,目前的AI模型遲遲難以正式浮上檯面,因為說錯話可能茲事體大 -- 所以等待公部門來監管或提倡AI的使用,恐怕是緩不濟急。
另一方面,許多人早已擁抱AI,利用AI工具來協助提高工作效率,例如蒐集和分析文件、輔助寫作、生成圖像影音等。我身邊年輕人很多,學AI工具學得很快 -- 托AI的福,近來學生們的英文論文變得通順多了,如此一來我也比較不需要傷腦筋幫學生改文法錯誤。對我個人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導入AI作為輔助工具是重要的。從軟硬體設計到系統架構優化,有不少地方可以運用AI來節省重複性(了無新意)的工作,讓設計者把更多時間精力放在創新和優化上,這對善於自學、樂於研究的學生來說是絕佳的時代。
就現階段而言,把AI視為輔助工具,搞清楚其適用範圍,不要有不合理的期待,應該是較為務實的看法。但這樣聽起來並不怎麼誘人,因此許多研發AI的公司和專家總是把眼光放在通用型AI上,致力發展出能夠自主學習、獨立完成工作,甚至超越人類的AI;而渴望擁有神奇超凡的力量的人們,總是對AI有各種的期待和夢想。
我說過我從小就對AI充滿了憧憬,大學的時候也曾以AI作為研究的方向,若非研究所階段撞上了第二次AI寒冬(AI Winter),我或許仍是一個AI的狂熱份子,還在追逐通用型AI。
的確,透過大量的語言資料集反覆訓練出來的LLM,所具備的語言分析和文字編織的能力,在廣度和速度上已經超越所有人。但深度呢?創意呢?可靠度呢?感性呢?靈感呢?
近年來因為LLM所展現的超凡能力而衍生出許多關於通用型AI即將到來的論述,我個人傾向於「及早做因應的準備」和「務實研發與運用AI技術」。換句話說,一方面應關注AI的發展和因應AI帶來的衝擊,但另一方面要清楚AI的原理、優勢和適用範圍,才不會人云亦云、錯估形勢。
時代的變遷,很多以往受到重視的技能被冷落而消失,開車取代了騎馬、計算器取代了珠算,被取代者不計其數。這波AI也將會取代不少舊時代所重視的技能,但仍有許多AI取代不了的技能。至於哪些會被取代,哪些不會,之後再來談。
從另一個角度看,怕被AI工具取代,學習使用AI工具有用嗎?我想,如果學到能夠探究AI工具用於解決專業問題幕後的深層議題,並且透過實際經驗對AI的能力有透徹的理解,那麼收穫會比膚淺地按表操作工具的更豐富。
目前在一些軟性的應用上,AI的確蠻好用、頗流行的。我所謂的軟性,指的是那些僅供參考、不附帶保證的AI服務,或是在自娛娛人、錯了大家笑笑就好的場合,不會有人來興師問罪。例如不久前,一堆臉友的照片很應景地都變成吉卜力風格,對我這個老宮崎駿粉來說並不礙眼,但諸如此類AI生成的文章或影音,如果沒有內涵和特色的話,看了如同嚼蠟,甚至會導致審美疲勞,讓我生起了厭離之心。
要如何讓AI生出有內涵、具特色的作品呢?比起搶快使用最新的AI科技或是鑽研各種咒語(prompt),我想使用者本身的專業、才能、素養、生命經驗和溝通能力會是更重要的。
對我來說,能夠妥善地運用AI工具的輔助來發揮個人的才能,或許是當前AI最鼓舞人心、最為關鍵的用途。教育界常說「適性揚才」,但實際上往往只是說說而已,因為迄今教育體制的功能大抵就是量產和篩選人才,而制式教材和升學考試,佔用了學子們大多數的時間,因此無論怎麼改都來難以達成適性揚才的目的,更何況多數的教育場域還嚴重缺乏資源和工具。
AI帶來的衝擊對教育是危機也是轉機,我希望AI一方面能夠促進教育界反思,帶來真正的改革,另一方面AI作為突破疆域、輔助學習、解決問題的絕佳利器,能讓更多人適性自學、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