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家人的擔憂,觸發了我的一個深層觀察
某天,一位女性家人和我聊到校園裡性教育愈來愈早,有些小學生甚至已經知道如何使用保險套。她很焦慮,因為她有三個女兒,不知道該怎麼引導她們保護自己,避免太早進入親密關係,甚至在還不懂愛的年紀,就交出自己的身體。
她的擔憂讓我浮現一個很深的觀察:
那些過早進入親密關係的女孩,往往來自缺乏情感支持的家庭。
她們想要的,從來不是性,而是被需要
不是每個人都是這樣,但我發現,很多提早進入關係的女孩,背後都有相似的成長背景:缺愛、匱乏,甚至伴隨著經濟困難
這些條件,讓她們對自己的價值感認知偏低。
她們可能外表獨立堅強,內心卻極度渴望被看見、被需要、被愛。
而這樣的「低自我價值感」,通常來自於父母的言語與態度:從小被否定、被責備、被要求過度付出,久了,她們在潛意識裡內建了這樣的信念:
- 「我不值得被愛」
- 「我必須討好、付出,才會被留下」
當沒人教她認識「身體界線」,她就只能從外界找答案
當一個女孩從來沒被好好教導如何認識自己的身體、情感和界線,那外在世界的刺激對她來說,既神祕又吸引。
這樣的好奇若沒有被接住,就很容易轉化為冒險,甚至傷害。
她不是「不乖」,她只是沒人陪她好好認識自己。
性教育不是說教,是內在價值的覺醒
我們常以為性教育是多講一點知識、多補充避孕常識,但真正能保護一個女孩的,從來不是那幾句「妳值得被尊重」、「妳可以說不」的標語。
因為這些話說得再好,她若不相信,根本進不去心裡。
真正有力量的,不是別人告訴她什麼,而是她自己「知道」。
當一個女孩真的認定自己是珍貴的,就像童話裡的公主一樣,她會本能地為自己設下界線——不是因為恐懼,而是因為她清楚:自己的價值,不需要透過討好或交付來證明。
這種內在認知,不是外面教進去的,是她在生命中一點一滴被建構出來的。
真正的性教育,從「我是誰」
我們的社會習慣把「性」當禁忌,不好意思談、不敢談,結果孩子只能靠網路、同儕去拼湊一個又一個錯誤的圖像,然後拿這些錯誤的圖像來定義自己的價值。
作為一名生產攝影師(我的其中一個業務是拍媽媽自然生產的過程),我看過太多女性的身體——在我面前生產、洗澡、甚至上廁所。
但她們在意的,從來不是「我會不會太曝露?」,而是:
- 「我這樣美嗎?」
- 「我是不是太胖?」
是的,她們更在乎「自己怎麼被看見」,而不是「自己被看見了什麼」。
而這樣的經歷更讓我知道只要你坦然的面對性
它就是一個像日常吃飯睡覺一樣可公開被談論的東西
性不是禁忌,更不是交換的工具
性,不是罪惡,也不是用來換取關愛的東西。
性,是一種與自己連結、與他人連結的方式。
它應該被溫柔地介紹給孩子,放在愛與價值的架構裡,讓她們認識——
我不是因為「性」而有價值,而是因為我本來就值得被好好愛。
如果你正在陪伴一位女孩,請記住這句話:
性知識固然重要,
但「讓她知道自己值得被愛」,更重要。
當她真心相信自己是珍貴的,她會知道:
- 什麼話該聽,什麼話可以忽略;
- 什麼樣的靠近是關愛,什麼是操控;
- 「我喜歡你」,不代表她必須交出什麼。
公主不是被選的,而是自己去選擇
每個女孩都渴望成為公主,但她要先有人告訴她:
妳本來就是尊貴的,不需要靠任何人來加冕。
當她真心相信自己是珍貴的,她不會等著被選,她會自己選擇:
選自己想要的關係、選值得的人靠近——
不管是白馬王子,還是斑點馬,只要是匹「好馬」,她自然會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