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 Dway >
進外商工作前,你真的準備好進入全英文會議了嗎?不是只有語言,還要懂文化與潛規則!
在台灣科技業工作多年,許多人夢想能進入外商公司,不論是為了更高的薪資、更具彈性的文化,還是國際視野的拓展。
不過真正進入外商後,第一道「震撼教育」,往往不是專業能力,而是──會議文化。
和台商開會常常是「主管說了算」、「會議講氣氛」,外商開會則講究邏輯、時間管理與角色分工。今天這篇文章,我會分享我在美商與歐商電子業工作的經驗,告訴你外商會議有哪些潛規則,怎麼讓自己在裡面被看到、不被邊緣化!
🎯 1. 外商會議的核心精神:結果導向與效率優先
在外商開會,一定要記住這兩件事:
- 時間就是成本
- 會議是為了解決問題,不是做表面功夫
🧭 實際例子:
有一次我們與美國總部開早上 7 點的會議,台灣、日本、韓國三方參與。時間只有 30 分鐘,主持人一開始就說:
“Let’s go straight to the key issue. What’s blocking the shipment?”
這和台商會議常見的「前情提要」、「鋪陳」完全不同。在外商,你得在 2 分鐘內講出你的重點,否則大家會覺得你「浪費時間」。
💬 2. 英文不是問題,邏輯才是關鍵
很多人怕開會是因為怕「英文不好」。但外商同事來自印度、東南亞、歐洲各國,每個人腔調都不同,沒人期待你說得像英國 BBC 主播,他們要的是:
- 你有沒有掌握重點?
- 你說的解決方案可不可行?
- 你回報的數字準不準確?
✅ 小技巧:
- 開會前準備並熟記「英文句型模板」
如: - “Here’s my quick summary of the issue...”
- “Based on the data we collected...”
- “We suggest the following steps...”
- 練習 1 分鐘的 elevator pitch,把複雜問題濃縮成一段英文摘要
📌 3. 不說話的人,很快會被邊緣化 (很殘酷卻也很真實)
在台灣你可能習慣「靜靜聽」,但在外商會議中,如果你連續好幾次都沒發言,大家會以為你:
- 沒有貢獻
- 對議題不了解
- 沒有 ownership(不把事情當自己的責任)
🧪 真實場景:
我曾有一位台灣工程師,工作表現很好,但開會時總是沉默。半年後,被調離專案,主管私下說:
“He’s a solid engineer, but we need someone who can lead conversations.”
所以即使只是補充一句 “I agree with what Jason just said, and I want to add…” 都是很重要的 presence。
🔍 4. 常見外商會議角色與分工
角色 職責
Facilitator(主持人) 控管時間、流程、議題焦點
Note taker(紀錄人) 做會議記錄、整理待辦事項
Decision maker(決策人) 通常是部門主管、有權拍板的人
Presenter(報告人) 負責簡報與說明進度/成果
**小建議:**如果你不是 presenter,一定也要準備好支援發言、舉出案例,讓主管知道你有做功課。
🕒 5. 準時、開場、結尾,都是職場評價的一環
外商的會議守則:
- 提前 3–5 分鐘進入會議室 / 線上會議室
- 不要遲到,特別是和歐美主管開會
- 會後要有 Meeting Minutes / Action Items
你如果擔任 note taker,會後把會議記錄寄給大家,是一個非常加分的細節。
📈 6. 如何在外商會議中「被看見」?
- 準備一頁簡報(Slide)
即使沒有輪到你報告,只要你能提出圖表或觀察,主管會記得你是「思考者」。 - 提問,而不是挑戰
外商文化鼓勵討論,但不是詰問。可以說: > “Just a quick question: Have we considered…” > “I wonder if we should also evaluate…” - 跨部門合作時,展現團隊精神
多提到其他同事的貢獻,外國人非常重視 credit sharing!
🧠 結語:外商會議很多,但其實是一場「溝通的職場戰場」
加入外商之後,開會不再只是「聽長官講話」,而是職場中的一種戰場:你必須準備好你的觀點、證據與態度,讓全球同事知道──你是個能信賴的工作夥伴。
不要擔心口音、不用擔心文法錯,只要你表達清楚、有條理、有主見,就能在外商會議中脫穎而出。
如果你喜歡Dway的文章,請給我一個讚,你們的支持是我的原動力,再次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