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名「噹噹樹」的構樹,每當濕熱的南風颳起,就彷彿響起季節的鈴鐺。一見到那橙紅的小燈泡掛滿一樹的情景,直勾得人眼饞不已!

構樹,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植物,遠在《詩經》時代就有紀載,《小雅.鶴鳴》有「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榖」之句,檀樹與構樹在詩中都被比喻為人才,只是不曉得當時是如何運用構樹的。
特別一提的是「構」樹的古字是「榖」(左邊偏旁下面從「木」),它跟「五穀雜糧」的「穀」(左邊偏旁下面從「禾」),不僅字形相似,就連讀音都相同,都作「古祿切」,今音都讀作「ㄍㄨˇ」。但為了區別,我們還是不妨把「榖」讀做「ㄍㄡˋ」。

構樹果實的名稱,15世紀初在明代的《救荒本草》以「楮桃」一詞稱之,並認為在饑荒之年可用來救荒。作法相當簡單,只需「採葉並楮桃,帶花煠(sa̍h,台語「煮」,以熱水汆燙)爛,水浸過,握乾,做餅焙熟」即可。

《救荒本草》把構樹果實稱為楮桃
原方是用構樹葉、果實,如果有花還可採花(雄花穗?)用沸水燙過、浸過冷水、瀝乾水分即可拿來做餅。我們則純用構樹果實,剪下漿果、和入麵粉與一些食用油,揉製不沾手的麵團做餅,再去烤熟即可。嚐起來有個淡淡的果香風味,為了体驗食材原味與當年的救荒精神,不加任何調味,有需求者可依自身需求自行調味。

構樹果餅製作簡圖
利用這個機會,我想介紹《救荒本草》這本奇書的作者——朱橚。一般本草書的作者多半是醫家,但這本書的作者跟我們所熟悉的概念完全不同。

明代《救荒本草》作者朱橚
朱橚是一位王爺,身世不凡。他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五個兒子,明成祖朱棣的同母弟。曾經兩度被流放雲南,第一次是他父親還在位的時候,因為擅離封地,明太祖一怒之下將其遷往雲南;第二次則是明惠帝即位後,他被自己的親生兒子舉報圖謀不軌,貶為庶人,二徙雲南。
他在流放雲南的期間,看盡各種民間疾苦,偏遠地方的百姓缺醫少藥、荒年時更是只能吃草啃樹皮,所以編寫了《袖珍方》。等到他恢復了爵位,他又一次號召了門下的醫家和畫師,在自己的封地設立一個以食用野草為主的植物園,仔細觀察其特性和生長情況,並將之編撰成書,此即為《救荒本草》。
《救荒本草》,可以說中國、乃至世界第一部最早描述、研究可食用野生植物的著作。記載了在災荒時可利用的野生植物414種,詳細描述其特性、食用部份及其食用方法,其中出自歷代本草著作的有138種,新增加的有276種。
《救荒本草》是一部開拓之作,它從傳統本草學分化出來,成為一種記載可食野生植物的專書。使傳統的本草學從藥物學向應用植物學發展的重要標誌,在濟世救民與植物資源開發面,貢獻厥偉!
《救荒本草》影響非常深遠,不僅後來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與徐光啟的《農政全書》都深受啟發與借鑒。這部書還東傳日本,西傳歐美,在國際的影響也相當大。正因其所介紹的野生食用植物,對各國百姓緩解糧食短缺的問題,幫助甚大!
美國植物學家里德對《救荒本草》作了高度評價,說它是「中國早期一部出類拔萃的植物學著作」; 20 世紀 30 年代,英國植物學家斯溫格爾指出:《救荒本草》是當時研究救荒食用植物最好的書,「已知最早並仍然是今天最好的這類著作,是由一位王子為努力減輕中國由於饑荒頻繁造成痛苦與死亡,而經多年艱苦的研究之後寫下的……」
這位命運多舛的王爺,曾被自己的父親懷疑、被自己的兒子陷害、身處權力鬥爭的血腥風暴,好幾度淪落到生命的谷底,卻讓他看到了百姓的苦難、也看見了自己的天命。過去我曾數度引用了《救荒本草》的可貴資料,卻一直到最近我才比較認識這位了不起的植物學家與醫藥家!
朱橚的傳奇與成就,實在很值得拍成一部戲劇。
眾所皆知的韓國醫女大長今,醫術精湛、善烹調,是朝鮮王朝歷史上唯一一位醫治國王的女御醫。雖說真有其人,然而史書上關於這位奇女子的紀錄卻不多。
我最近也看了一部2021年拍攝的韓國黑白片《茲山魚譜》,看過劇的人一致認為主角丁若銓流放的心路歷程實在很像中國的蘇東坡,那個編劇其實也只是根據《茲山魚譜》這本書的序文編出來的。
相較之下,朱橚在歷史上的資料實在多太多了,應該可以提供歷史大劇的編劇家很多創作的靈感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