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每天都會面臨各種大大小小的決策,有時決策力並非來自於偶爾出現的重大時刻,而是每天面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決策,這些日常小決策會不自覺地帶上產品經理的個人色彩,而產品也會反映出那個產品經理的個性和價值觀。

一、小決策的定義與重要性
⠀⠀
什麼是「小決策」?在產品開發的日常工作中,小決策無處不在。它們可能是「功能細節的取捨」 ,像是:
- 登入過程中,手機號碼不符格式要不要及時提醒使用者?還是送出後再告知格式錯誤?
- 當用戶操作功能失敗時,錯誤提示應該用輕鬆還是嚴肅的語氣?
- 介面的提示要用彈窗還是簡易的 Tooltip?
這些看似微小的選擇,都無形塑造用戶對產品的第一印象和整體感受。
⠀⠀
小決策還包括「日常的優先級排序」,像是:
- 先解決影響少數用戶的嚴重問題,還是優先處理影響大多數用戶的輕微不便?
- 先補完核心功能,還是先增加吸引眼球的新功能?
這些選擇反映了產品經理對用戶價值的理解和對產品節奏的把握。
⠀⠀
小決策與大決策的區別在於影響範圍和時效性。
- 大決策往往涉及產品的根本方向,影響深遠但頻率較低。
- 小決策則更加頻繁,單個影響有限,但累積效應巨大。
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小決策往往需要在資訊不完整、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快速做出,更考驗產品經理的直覺和經驗。
而做重大決策時,產品經理往往會進行充分的市場分析和討論,有更多的利害關係人的意見。
⠀⠀
二、小決策如何塑造產品個性
⠀⠀
產品個性的形成並非突然形成,而是透過無數個小決策累積而成,每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選擇,都會型塑產品的價值觀。
以電商平台的商品上架為例:
- 保守型的產品經理:可能會要求使用者填寫詳細的商品資訊,且各種欄位會有連動關係,甚至 80% 都是必填欄位,要從空白開始填寫。
- 效率型的產品經理:可能只有 40% 欄位必填,且多數欄位都有預設值,加速使用者填寫,沒有過多的交互欄位。
這些決策偏好的差異,最終會讓使用者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產品背後設計者的個性,用戶可能說不出具體的原因,但能感覺到這個產品是「有效率的」、「複雜的」、「體貼的」、「創新的」或「保守的」。
⠀⠀
小決策的場景可以再分為幾個層面:
⠀⠀
(一)功能設計層面
按鈕位置背後體現的是對用戶使用習慣的理解,例如將「確認」按鈕放在右側符合大多數用戶的視覺習慣,按鈕顏色同樣重要,紅色通常代表警告或刪除。
另一種是流程步驟設計,面對一個複雜的操作流程,要分解為多個簡單的步驟讓用戶逐步完成?還是將所有欄位集中在一個頁面一口氣填完?前者對新用戶更友好,後者對熟練用戶更有效率。
(二)用戶體驗層面
錯誤提示的講話風格也會展現產品經理的個性,例如「HTTP 404錯誤:請求的資源未找到」或「商品名稱上限 100 字,請重新輸入」這類型文字,也會影響到使用者對於產品的觀感。
載入動畫的選擇同樣充滿視覺張力,要使用標準的進度條?還是設計一個與產品主題相關的有趣動畫?是顯示具體的載入百分比,還是用更抽象的視覺效果?這些細節決定了用戶在等待過程中的心情和對產品的印象。
(三)商業邏輯層面
免費功能和付費功能的邊界劃分是一個典型的商業例子,將哪些功能設為免費?付費功能的定價策略如何?這不僅關係到收入,也影響用戶對產品價值的認知。一個傾向於用戶利益的產品經理可能會提供更多的免費功能,而更注重商業效益的產品經理則會精準控制免費功能的範圍。
廣告展示的時機和方式是另一個考驗智慧的領域,是在用戶剛打開應用時展示廣告?還是在用戶完成某個操作後?是使用全屏廣告還是嵌入式廣告?這些決策需要在用戶體驗和商業收益之間找到平衡點。
⠀⠀
三、如何提升日常決策品質
⠀⠀
之前曾經在思考產品經理如何參與到決策圈的核心決策,但後來發現每天就會面臨無數個小決策,這些決策都會影響產品走向,因此產品經理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決策框架來確保品質和一致性。
建立決策框架的核心是確立清晰的原則,原則像是:
- 先詢問哪個選擇能為用戶創造更多價值?
- 這個價值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
- 是針對少數核心用戶還是大多數普通用戶?
透過上述初步思考,可以先確保決策始終圍繞用戶需求展開。
⠀⠀
其他方式包含:
- 數據驗證機制:盡可能尋找數據支撐,不是說每個決策都要進行正式的 AB 測試,而是可以透過用戶反饋、行為數據分析、競品對比等方式來收集資訊,養成用數據說話的習慣,避免純粹基於個人偏好的決策。
- 長期願景對齊:如果產品的願景是「讓溝通更簡單」,那麼在設計功能時就應該優先考慮簡化操作流程;如果願景是「為用戶提供最豐富的選擇」,那麼在功能設計上就應該更多地考慮多樣性和靈活性。
- 培養決策敏感:每做一個決策,都嘗試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從用戶角度看,這個決策如何影響他們的體驗?從技術角度看,實現難度如何?從商業角度看,對收入和成本有什麼影響?從競爭角度看,這個決策是否有助於建立差異化優勢?
⠀⠀
雖然小決策的價值巨大,但有時也會遇到一些陷阱,包含:
- 過度糾結細節:有些產品經理會花費大量時間糾結於按鈕的顏色深淺、文字的措辭差異,卻沒有依照一致性的原因,導致花費過多時間鑽研這些細節而忽略更重要的功能邏輯。
- 缺乏一致體驗:呈上,不同頁面的彈窗設計、文案風格基本上需要接近,當產品經理在不同時間、不同情境下做出決策時,如果缺乏原則,很容易造成產品不同位置的體驗不一致。
⠀⠀
四、總結
⠀⠀
那些讓用戶愛不釋手的產品,往往都是處理好每個小決策,小決策的戰略價值在於長期累積,單一小決策可能微不足道,但眾多小決策形成時,就能夠塑造出獨特的產品體驗。
產品經理的競爭力,除了能否做出震撼產業的重大決策,也在於能否持續做出正確的小決策,這需要對用戶需求的深度理解,對產品細節的敏感度,以及在不確定性中保持判斷力的能力。
珍惜每一個小決策的機會,把它們當作磨練自己決策能力的練習場。在處理每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問題時,都要問問自己:我的決策依據是什麼?這個決策如何為用戶創造價值?它是否與產品的整體願景一致?
⠀⠀
如對這系列文章有興趣可以再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