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在《產品經理最佳實務》看到一個章節在描述產品經理的道歉情境,不論是需求漏開、結論下錯、時程錯估,產品經理在各種場合有時需要作為道歉的角色,但有些情境也不一定要真的「道歉」,這篇會記錄不同場合的表達方式。

一、為何產品經理需要道歉藝術
⠀⠀
從產品規劃到最終上線難免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失誤,像是:- 產品規劃有漏盤點情境
- 時程規劃完但開發到一半發現調整範圍變多
- 中途被插件導致原需求延後交付
這些都需要產品經理向利害關係人解釋原因,有些比較嚴重的話可能會需要道歉,但道歉不是「向利害關係人承認錯誤」就結束,心態比較像是「認知到這件事的嚴重性,因此做了 A/B/C 的措施進行改善,想展現積極處理的態度讓有受影響的人」。
但為什麼產品經理常常是需要扮演這個道歉的角色呢?原因通常產品經理作為「產品」與「用戶」之間的橋樑,既了解產品的技術限制與商業考量,也了解用戶的需求與期待,正因為這種定位,使得產品經理在重要關頭時,常需要出面解釋或道歉。
⠀⠀
二、產品失誤的常見類型及應對方式
⠀⠀
具體來說產品經理會面臨哪些產品失誤的道歉情境呢?常見有這三種:
(一)功能失誤
比較典型的像是功能上線後出現異常 Bug,導致消費者無法正常下單、商品無法正常上架、訂單資料異常 … 等,影響到原本使用者流程等。
有些情境若是很隱諱的 Bug 或長期就存在的,產品經理有時不需直接道歉,可以用「這個是既有邏輯,不是這次上線改壞的,但我們會先確認影響範圍並安排修復」來應對。
(二)溝通失誤
原本答應需求方預計會在 OO 月交付功能上線,當因為種種原因,不論是隕石插件、或開發延遲,導致上線時間延後,這時產品經理也會需要到前線去解釋原因。
解釋的方式會以「我們因為什麼原因而延遲,這段期間需求方可以先用 OO 替代方案進行」來和對方溝通。
(三)期待失誤
跟溝通失誤有點像,但期待失誤比較像是「期待值管理」沒掌控好,例如需求方原本以為使用者路徑是「A > B > C」,結果功能做完其實要「A > B > C > D > E」,讓使用者覺得功能跟想像不一樣、超難用,導致衍生的客訴抱怨。
這時產品經理也不一定要立即道歉,而是先掌握期待落差的原因,確認需求方的情境和當時規劃為什麼有落差,先了解原因再進行解釋。
⠀⠀
三、解釋前的準備工作和五大原則
⠀⠀
遇到上述情境,通常產品經理要先做一些事前調查,以功能失誤為例:
- 發生緣由:真的是產品經理個人有做錯導致的失誤?還是系統現況導致客訴?還是不可抗力因素?這會影響到要用「解釋」的說法還是「道歉」的說法。
- 影響範圍:事情發生後,現在誰被影響到?影響程度是什麼?需要立即修復調整嗎?有造成公司或對方什麼損失嗎?這些會影響到要下一步要做什麼行動。
- 解決方案:是否有立即修復的必要?是否有賠償問題?對方是否有索取補償?會影響到產品經理層級能否自己處理。
⠀⠀
上述都調查完之後,接著有幾個原則:
1. 及時:把握黃金時間
當問題發生時,若很嚴重的話通常需要在短時間內(1 hr 內)獲得足夠資訊,若時間到仍找不到發生原因,則也要盡速向利害關係人說「已經收到,但正在釐清中,預計 30mins 後回報進度」,讓各窗口知道產品經理已經收到問題正在積極處理。
2. 真誠:透明坦承狀況
對於公司內的利害關係人,保持透明是比較有效的第一步(但也看各公司企業文化),以我待過的產品團隊,直接透明說明現在使用者遇到的問題,會讓開發團隊更願意講真話,也能更快找到解決方向。
3. 明確:提出解決方案
和工程師確認完問題和修正方向後,也要盡速向利害關係人說明下一步,例如「預計 16:00 進行 Hotfix,影響客戶清單如下」等行動,讓對應的客戶經理或業務知道要怎麼回應給客戶。
4. 預防:如何避免再發生
當上述都解決完之後,最後進到 Retro,也是各窗口會在意的「如何避免這件事再次發生」,因此正也考驗產品經理到底有沒有釐清問題怎麼發生的,是工程師改壞了?還是需求寫錯了?測試沒踩到?雖然釐清完不見得可以 100% 根治,但至少讓內部開發團隊知道原因後,可以降低再發生的機率。
⠀⠀
四、總結
⠀⠀
正常情況下,有負面問題都會影響到產品經理的信任(Credit),但也不得不說在每次問題發生後,都會伴隨心理素質的成長,有時候可以觀察到「某些人特別在意什麼」。
例如客戶經理很在意「如何修復」、主管很在意「如何預防」、技術端很在意「為什麼開發方向不符需求」,這都仰賴產品經理去串起這些資訊落差。
道歉的最終目標不僅是平息當前的危機(有時其實只要解釋,還不用到道歉的等級),更是重塑用戶對產品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