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你問了一個看似單純,卻讓人無法輕易回答的問題:
「如果學習本來就是自然的事,為什麼還要不斷提倡多學習、多讀書?這不是很不自然嗎?」
這句話像一把刀,劃開了教育體系與現代社會的偽裝外殼。是啊,學習若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那些滿口「學習最重要」的大人們,又為何總讓學習成為我們最抗拒的事?我們當然知道學習是自然的——嬰兒學語言,沒人教他文法;孩子學走路,從沒上過步伐設計的課程。人類會觀察、模仿、好奇、嘗試,這些不需鼓吹、不用考核,正是生命自身的律動。
但學習一旦進入制度,就變了味。變成任務、壓力、排名、KPI,變成無數人心中的陰影與疲憊。這時,我們就得靠各種「提倡」與「動員」,提醒人們別忘了去做一件原本就該自然而然發生的事——多麼荒謬。
就像一個城市污染嚴重、節奏急促,人們忘了呼吸,醫生只好開出「學習怎麼呼吸」的課程。不是呼吸出問題,是整個生活環境讓人喘不過氣;不是學習出了錯,而是制度讓學習變得「不自然」。
當「學習」不再是探索,而是競爭
你說得對:「學習被誤視為改變階層的唯一途徑。」
當它被重新定義為一場社會賽跑,目標不再是理解世界或充實內在,而是考上名校、拿到證照、獲得認可。於是我們見到這樣的現象——
學習成了一場績效遊戲,分數高者為王,創意者反而遭殃。
學生們嘴上說重視學習,心裡卻只信績分與排名。他們想要的不是「學得好」,而是「看起來贏」。
這不是學習,而是焦慮的儀式。
那些說「學習為了你好」的人,其實是為了體制的運轉
最常見的一句話是:「學習是為了你自己。」
但你早已看穿,這句話經常是披著關心外衣的命令句。表面是溫柔叮嚀,實則是隱形的勒索。你以為你在為自己努力,實際上是被推著走上他人設計的路。
你選擇了某個志願,可能只是因為那看起來「比較有出路」;你放棄了熱愛的興趣,因為那被貼上「沒用」的標籤。你變得越來越乖巧、效率、會考試——但越來越不像你自己。
所謂「為了自己」,到頭來只是為了不讓自己成為「失敗者」。
真正為自己而學,是什麼樣子?
真正的學習,是讓你對世界產生連結,也對自己有更深的認識。
是當你學會了一樣新東西,不是只想著「能不能賺錢」、「能不能升學」,而是內心真的感到一種「啊,我懂了!」的快樂。
是你選擇了感興趣的領域,不因其主流或冷門,而因它與你產生了火花。
是你能思考、質疑、表達,而不是被規訓成一台標準答案輸出機。
那樣的學習,不見得讓你一路順遂,但會讓你在某個傍晚、某段低潮時,還能跟自己說:「我沒有遺失真正的我。」
結語:讓學習回歸自然,也回歸人心
我們為何要提倡一件本該自然的事?
因為這個社會已經讓它變得極不自然。我們忘了學習本身是一種探索,而非服從;是一種滋養,而非消耗。
學習不是為了變成別人眼中的成功者,而是為了成為你自己。
讓我們一起,把學習還給生活,把熱情還給學習,把「自己」還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