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1人之靈性與理性的處境
1968年《全球目錄》(Whole Earth Catalog)以「整個地球」做為封面出版了一系列地球全景照片。
自此之後,人類的視野便有了改變,思考的層面不再僅僅只是局限於大氣層中有限資源的競爭佔有,還包括了人之處境的重新認識——發現目前我們是住在這個地球上,雖然外面那個世界大得很,但我們卻只有這個地球。而且,這個地球上,沒有畫國界線。
地球的全景照片不但在一定程度上開啟了人類最初的「環保意識」和「反戰運動」,從1970年代起,生物學家更把地球視為一個封閉的系統,開始以「全球」的觀點去討論「世界的生態危機」。
一方面,「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成為了街頭抗爭的口號,另一方面,「藍色星球」的影像也迅速地擴展到LP唱片、科幻小說和學術著作的封面上。[64]
由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人類所覺知的處境之變化可以改變人的思考方式與對自己定位的內隱認知。
又如天主教時期托勒密的地心說[65]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到文藝復興時期哥白尼的日心說[66] (太陽是宇宙中心),再到當代我們熟知的天體物理學(星雲、恒星、太陽系、黑洞) [67],世界面貌在「常識」的每一次變動,都會改變我們認知人類意義的位階,影響人類對自己存在意義的認識。
除了上述因大眾共同認可而得到確實其存在的證據,進而影響理性層面的例子外,對於宇宙學(Cosmology)的認識則是影響著我們的靈性。
宇宙學是哲學三大論之一。
它被歸屬於一種特別的形上學,一方面討論世界、也討論人、也討論神;討論世界時是宇宙論(Cosmology),討論人時是心理學(Posmology),討論神時是原神學(Theodicea)。
在宇宙論中,討論宇宙起源、宇宙變化,或討論宇宙中物質的存在、生命的存在、意識的存在、精神的存在,除有不同層次存在外,每一層次的性質也是討論範圍。[68]
例如物理宇宙學揭示了大爆炸、暗物質、暗能量、源初黑洞等與宇宙形成及演化,甚至宇宙終極命運的學問[69]。
哲學宇宙學的人本原理(Anthropic principle)是一種認為物質宇宙必須與觀測它的智慧生命相匹配的理論。
簡單說,如果只有在像我們這樣很少的一些宇宙中,智慧及生命才得以發展並能質疑:「為何宇宙是我們看到的這種樣子?」回答就很簡單:「如果它不是這個樣子,我們就不會在這裡。」[70]
如多重宇宙論或薛丁格貓實驗所揭示的哥本哈根詮釋[71]都是這類理論。
宗教宇宙學的創造論就較為大多數人所知了。
創造論者普遍相信人類、生物、地球及宇宙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超自然的生物創造,通常為神、上帝或造物主,亦有關於外星人的創世論。不同宗教典籍及民族都各有創造論的敘述。[72]
與創造論持相反意見的則是影響當前科學各領域發展的進化論,最有名的代表是達爾文的物競天擇說。
而佛洛伊德的關於潛意識的冰山理論、心靈的人格結構論、性能量動力學說,便如宇宙學中心理學之經典代表的存在。
這也難怪有些人的認知中不想承認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科學。
但科學史上的研究方法也是推陳出新。
隨著新工具及新理論的推出,新典範也出現轉移[73],以這點來看,佛洛伊德確實為科學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促成了心理學研究的新典範出現。
然而,上述宇宙學的例子均涉及到超越人的感官所能感知的範圍之外,故你只能以整個生命體驗去感受是否有這回事存在。
而這份經驗都是個人的,極難言喻的。
如老子的《道德經》、孔子的《易傳》、佛教的《心經》,便都是在此高度的經驗詮釋。
這些資訊唯有去認識了、多方思考並體驗了,才能理解它們的內容真假。
此外,在對理性的影響發生之前,對靈性的影響是首先發生的。
對理性的影響,大多是普世常識的重新建構。
常識建構則有賴可觀察、可驗證、可信賴、可經驗複製、可解釋多數經驗、可得到現實衡量之成果,又或多數權威共同採用、歷史慣例等,均可形成對理性判斷思考造成影響的「常識」。
對靈性的影響則是某種世界觀的發現,是一種因有所覺察或體驗,進而改變個人看待世界的角度之經驗意識。
靈性的影響是個人的,而當個人的經驗記憶被複製傳播,經時間與眾人的考驗,成為多數人的理解後,方才成為影響多數人理性思考的運作依據。
若以物理宇宙學舉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便是一例:起初只是愛因斯坦的個人覺察與體驗,是屬於他個人意識中的經驗記憶。
該理論剛發表時是《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當代大家對其慣有的稱呼是狹義相對論。
雖然它在微觀範圍顛覆了牛頓力學(宏觀角度中,即一般生活中,牛頓力學依然適用),但當時其實沒幾個人懂,甚至被斥為胡說,因為那時的科學信仰仍是牛頓的機械宇宙觀,即使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其預測光線經過太陽重力場要彎曲的預言,且於1919年由英國天文學家亞瑟.斯坦利.愛丁頓的日全蝕觀測結果所證實,卻依然無法為那時的科學界所接受。
其證據是:即使他因相對論成為當時西方世界家餘戶曉的人物,但因相對論的多年爭議,所以他在1926年因「光電效應」接受諾貝爾獎時,頌辭中根本沒有提及相對論。[74]
也是經歷這麼長久的時間去考驗與檢測,在極大的範圍中改變了人類對宇宙和自然的「常識性」觀念,並提出了「同時的相對性」、「四維時空」、「彎曲時空」等全新的概念後,相對論才成為一種普世認同的「常識」。
在此之前,它只是愛因斯坦及少數人心中信仰的宇宙實相。
不過,該理論的前提公理是「光速不變」[75],這就有如天主教的前提「人有原罪」,是建構此理論的基本出發點。
而現在已有不少人嘗試要推翻這個前提了(愛因斯坦在1911年時也嘗試過,後來放棄)[76],到時靈性又會出現甚麼意外性的發現嗎?而理性又會到達什麼高度呢?
這就是人類這個物種值得期待的地方,永遠有新的可能。
但一個人若沒有靈性前便盲目越級追求理性會如何呢?
這也是人類當前的社會處境值得產生疑慮及深思的地方。
此處先做個小結:
以上述的內容來看,我們可以發現,讓靈性產生影響事實的是外在因素所引發的體驗,而讓理性產生影響事實的則是外在由經驗記憶建構的「常識」環境,所以,我們可以歸納出,靈性與理性都是處於什麼當中,而這個什麼,分別是真實世界與後設世界;即靈性處於真實的經驗界中,理性是處於後設的知識界中。
隨每個人所能感知的經驗及接觸的知識不同,每個人的靈性與理性都會處於不同的環境當中,此即構成人的處境。
例如弗洛姆感知的人之處境是孤獨、
佛洛德感知的人之處境是壓抑、
馬斯洛感知到的人之處境是人類自我超越與實現的必要、
意義治療學家弗蘭克(Viktor Emil Frankl,1905-1997)感知的人之處境是生命需要有意義、
存在主義學家羅洛.梅感知到的人之處境是人之存在感的失落與意志危機,
而精神分析學家榮格感知的人之處境則是向更高層次整合成為完整自我的自性化需求。
他們各自的生命經歷各有不同、得到的生命經驗也不相同。
他們各自活在他們各自的真實經驗界當中,並將各自經驗記憶形成的概念觀點分享於大眾,也各自構成了我們後設知識界的重要支柱,使我們的理性得以站在更高的起點,探索更高境界的靈性體驗。
[注釋]=================
[64]李立鈞.從外太空看地球 由「The Whole Earth」談起(J/OL).今藝術/252期http://artouch.com/m/artco/story.aspx?aid=2013092517008
[65]維琪百科“地心說” (DB/O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C%B0%E5%BF%83%E8%AF%B4.2014.09.15
[66]維琪百科“日心說” (DB/O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7%A5%E5%BF%83%E8%AF%B4.2014.09.15
[67]維琪百科“天體物理學” (DB/O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9%E4%BD%93%E7%89%A9%E7%90%86%E5%AD%A6.2014.09.15
[68]鄔昆如.哲學概論(M).第四版.臺北市.五南.1998.10.p29-p31
[69]維琪百科“物理宇宙學” (DB/O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9%A9%E7%90%86%E5%AE%87%E5%AE%99%E5%AD%A6.2014.09.15
[70]維琪百科“人擇原理” (DB/O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BA%E6%8B%A9%E5%8E%9F%E7%90%86.2014.09.15
[71]維琪百科“薛丁格貓” (DB/O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6%9B%E5%AE%9A%E8%B0%94%E7%8C%AB.2014.09.15
[72]維琪百科“創造論” (DB/O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9%B5%E9%80%A0%E8%AB%962014.09.15
[73]參考.以昂‧海金.科學哲學與實驗(M).臺北市.桂冠.1991.11.p01-p20
[74]維琪百科“愛因斯坦” (DB/O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5%B0%94%E4%BC%AF%E7%89%B9%C2%B7%E7%88%B1%E5%9B%A0%E6%96%AF%E5%9D%A6.2014.09.15
[75]維琪百科“光速不變”(O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89%E9%80%9F%E4%B8%8D%E5%8F%98%E5%8E%9F%E7%90%86.2014.09.15
[76]維琪百科“光速可變”(O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89%E9%80%9F%E5%8F%AF%E8%AE%8A%E7%90%86%E8%AB%96.2014.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