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不是天生堅強,而是不得不學會切斷感受,才能活下來。

在第五章中,靖萃回憶起童年時期,
不僅要照顧智能障礙的妹妹,還得負責家中晚餐,過著一種早熟得近乎荒謬的人生。
當一個孩子還來不及被照顧,就得去照顧別人,心理學上稱之為「角色倒置」(role reversal)或「親職化孩子」(parentified child)——這是一種創傷型成長的典型模式。
心理學觀點補充:
- 親職化(Parentification)
這是一種孩子過早承擔起成人責任的情況,可能來自家庭成員的疾病、功能失調或情緒不成熟。孩子會壓抑自身需求,傾向過度成熟、自責、焦慮,甚至在人際關係中難以放鬆或信任。 - 情緒切割(Emotional Numbing)
當環境太過混亂、危險,孩子會選擇「不去感受」作為生存策略。這不是冷漠,而是一種心理的「自我麻醉」。如同靖萃所說,切斷情緒後,自己變得像開外掛——效率高,但也更孤單。 - 阿德勒學派視角:補償與追求卓越
阿德勒指出,我們的行為背後常常源自一種內在的補償動力。靖萃學會煮三菜一湯、學會照顧妹妹,或許不是因為天生愛家,而是為了對抗那種「我不夠好」或「沒人會保護我」的深層感受。她的「能力」背後,其實藏著太多無聲的悲傷。
————
寫給正在閱讀的你:
你也曾是那個「太早懂事」的孩子嗎?
你是不是也習慣了把痛苦吞下、把責任扛起,只為了撐過每一天?
當你現在成為大人後,還記得怎麼好好照顧那個「早熟的小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