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上眼睛,回想你的日常——
清晨,搭著每天同一班擁擠的捷運,站在熟悉的位置;
到了辦公室,打開電腦,面對那份做了無數次的報表;進入會議室,聽著主管千篇一律的催眠聲音單調迴盪;
下班回家,面對做家事與照顧孩子的無限循環
你心中是否曾經浮現這個念頭:「難道我這輩子就只能這樣?」
你是否也會冒出這樣的疑問:「這樣的生活,怎麼可能全情投入?」
今天,我想和你一起找答案。也許——在重複之中,也有驚喜;在平凡之中,可能發光。
心流,不是天才或藝術家的專利
我們對心流的第一個誤解,只有作家在深夜筆耕、只有舞者在舞台表演、只有球員在球場競技,才有可能進入「全情投入」的狀態,體會那種「渾然忘我」的滿足。
事實上,心流是一種「主觀狀態」,不是誰的專利。只要具備一定的觸發條件,每個人都可能經歷。
我認識一位小農,也是我的大學同學,在國外讀完碩士後,選擇回到農村種田。我也因為他的感召與鼓勵,才有緣踏上斜槓農夫這條路。他曾與我分享過許多種田的知識與經驗。有時路過田間,看到他也在,赤足在水中巡田,有一種不疾不徐的穩健。我自己也在巡田、但步伐不是這樣,所以能感受到只有心境是自在而平靜的,才會有那種與大地合一的節奏感。他曾說過,赤足踩在土地上,有種安心、回家的感覺。
我們家附近有一家咖啡廳,是一對夫婦在經營。每次去都是太太在招呼客人,而先生總在吧台裡烘豆或手沖。你會發現他非常的專注,客人進店或店內發生的種種,完全都不受干擾。當我們詢問到豆子的話題時,他就像變了一個人,話語中的能量完全不一樣。談到品種、樹齡、土壤、栽種與處理方式,以及不同豆種如何冲泡等細節,能感覺他對這份工作的在意與投入之深。
也許是農夫的巡田除草,也許是咖啡師的磨豆冲泡,也許是披薩店師傅的揉麵桿皮,每個角色,當你真心熱愛、全情投入,都可能進入心流。
不一定是你做什麼,而是你的心境,以及你怎麼做。
下面我們從三個角度來轉念。
發現日常中的「意義感」
你可能會說:「他們都是對自己的工作有熱情,而我沒有啊!」,也許你會說:「有誰會對做表格或洗衣服還懷抱熱情的?」是的,報表還是要做,會議還是得開,衣服還是要洗——對於日常無法迴避的重複,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事情的眼光。
從國中起,女兒更加看重成績,由於居住環境較偏,所以沒有安排補習,由我負責輔導女兒的功課。隨著工作忙碌,而輔導功課又挺佔用時間的,有一段時期也覺得有些焦急與不耐。後來逐步轉念,想到:「女兒還願意找我,代表她對我的信任與需要」、「這是每天能接近孩子的難得時刻」。當我開始這樣想,輔導功課成了配角,陪伴孩子才是主角,就從一件苦差事,成了父女都期待的溫馨時刻。後來,連出差在外,我們也會在晚上找時間用訊視討論數學。
你呢?有沒有曾經轉念,平淡無味的日常,因此多了幾分滋味的例子呢?
境隨心轉,同樣一件事,加入了「意義感」,就會變得不一樣。
你可以問自己:
• 「這件事,對我與他人的意義是什麼?」
• 「從未來回看現在,這件事能給我與他人帶來什麼價值?」
意義,能喚醒我們的內在能量,讓看似平凡的瑣碎,蘊含著情感的連結與存在的重量。之後的節目,幸福五要素的第四個 意義感Meaning的部分,我們會延續這個話題,探討如何理解意義、發掘意義、賦予意義。
主動創造挑戰,回饋與遊戲感
為什麼循環往復容易讓人倦怠?因為它缺乏挑戰、沒有變化,也很難有成就感。其實,我們可以發揮一點創造力來激活它。
方法一:設定小目標
像是「今天做報表壓縮在半小時內完成」、「做菜時挑戰做一道沒試過的料理」、「今天用左手拖地、激活自己的右腦」——光是一點小變化,就能喚起我們的好奇心與注意力。
方法二:尋求自己與他人回饋
你可以用打卡App、任務清單劃線、日曆打勾、甚至寫下便利貼,鼓勵自己:「今天的我,完成了什麼,真棒。」不要小看這些動作,對內心的能量補充,非常有用。
當然,我們也可以主動尋求他人的回饋。也許是口頭詢問、也許是觀察反應,「你們覺得今天這道菜口味如何?」、「主管覺得這樣呈現表格與先前相比有什麼不同?」、「大家覺得這樣開會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嗎?」回饋有正面,也可能有負面,可能很積極,也可能沒反應,當我們選擇尋求回饋,就要做好開放的心理準備,歡迎任何可能的聲音。
方法三:加入遊戲元素
遊戲讓人樂此不疲,一定有吸引人的內在因素,舉出常用的幾個,包括:
l 設定關卡、解鎖成就或打怪升級:例如「清理資料庫中的最混亂區域」、「設定公式快速正確算出報表結果」、「今天會議要在主管面前主動表達觀點」,創造新鮮感,藉此抵抗「無聊」、「心累」,調動積極性
l 限時挑戰:例如「20分鐘要回覆10封低難度的email」、「40分鐘要煮出三道菜」,設定限時完成,可以提高緊迫感與效率
l 視覺記錄或評分系統:例如「房間整理前與整理後拍照」、「開會主動發言在成就本上貼上表情貼紙」、「在日曆上打勾記錄輔導孩子功課的次數」,不管是拍照對比、運用表情貼紙、記分卡、打勾或APP記錄,都是為了創造成就感、強化自我價值
l 給予獎勵:例如:「休息一下、看短視頻15分鐘」、「叫杯外賣,奶茶或星巴克二選一」、「料理照片發到臉書或小紅書,晒成就」、「解鎖5個成就,下班做一次SPA」,讓原本單調貧乏的生活,多一點渴望與樂趣,強化行為動機。
挑戰+回饋+遊戲感=是打開投入感大門的鑰匙。
注入沉浸感
有時候,只是煮一壺清茶、放一段音樂、點一隻蠟燭,就能讓整個人放鬆下來,心也靜下來
這不是巧合,而是感官的力量。
你可以試著:
• 週五上班那天,穿上你最喜歡的顏色、款式,或是舒服的材質
• 煮飯時,戴上耳機播放常聽的Podcast或輕快音樂
• 做家事前,點精油香氛,讓嗅覺喚醒情緒
• 開會前,先安靜下來,做3分鐘正念冥想
這些小小的「儀式」,喚醒沉睡的感官,是一種心理轉場的工具,讓我們的身心能從「發散」進入「聚焦」,從「無聊」轉向「投入」,就像一道旋轉門,把你的心從茫然無序拉回當下分明。
最後,我想介紹一個簡單又經典的「吃葡萄乾」的正念練習,只需要5分鐘,喚回我們的「當下感」。它最早由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推廣於正念減壓(MBSR)課程中。
常常這樣做,你會強化自己的感官敏銳度,讓自己在尋常中,回到當下,感受你所能感受的。
🧘「吃葡萄乾」的正念練習步驟
你可以依以下指引進行練習,每一步都慢慢來:
1. 觀看(Seeing)
將葡萄乾放在手中,用心觀看它的外觀。 觀察它的形狀、皺紋、顏色、光影的變化。就像第一次見到這個物體一樣。
2. 觸摸(Touching)
輕輕地在手指間滾動它,感受它的紋理、彈性、溫度與重量。
3. 聞嗅(Smelling)
將它靠近鼻子,細細聞嗅氣味。是否有甜味、酸味、發酵的氣息?
4. 放入口中但不咬(Placing)
將葡萄乾放入口中,但先不要咬。感受它與舌頭、口腔接觸,如冷熱、軟硬、質地、形狀等,是否有唾液分泌?是否有迫不及待想吞下的衝動?
5. 咬下與細嚼(Chewing)
緩慢地咬下第一口。注意葡萄乾在咬下那一瞬間的聲音、口感、味道的變化。每一次咀嚼都試著有意識地體會:它是如何變軟、味道如何釋放、你內心如何反應。
6. 吞嚥(Swallowing)
當你準備好時,將它吞下。覺察吞嚥的過程、如何經過喉嚨進入身體。
7. 後覺(Following)
葡萄乾已經不在口中,但身體有什麼感覺殘留?心裡有什麼反應或想法?有什麼念頭冒出來?
你可以用同樣方式吃一顆堅果、喝一口水、走一段路,讓每個當下都充滿意識與存在。
這種生活中「五感掃描」的練習,能幫助我們從分心、焦躁的狀態裡,回到當下。可以培養我們覺察力,專注力,也提醒我們,行、住、坐、臥都可以是修行。
平凡中,也能全情投入
今天,我們談了如何在重複與瑣碎中,找回投入感:
✅ 發現日常中的「意義感」:問問自己「為誰做?為何做?」
✅ 創造挑戰、回饋與遊戲感:讓每件事都成為一場冒險,讓生活多些好奇與樂趣。
✅ 注入沉浸感:藉由儀式感,帶著我們進入沉浸狀態。透過五感體驗,喚醒當下,與內在建立連結
本週留給聽眾的實踐行動
📌 首先:選一件你平常最抗拒的家務或工作,思考並寫下它的價值與意義。
📌 其次:參考前面的分享,替它加入一項小挑戰(也許是更快、或不同方式、或是加入一點創意),並尋求回饋。
📌 最後:完成後,觀察自己的情緒與能量有什麼變化?
全情投入,不是天邊的風景或遠古的神話,而是在洗碗時哼唱的歌,在摺衣服時的安靜呼吸,在孩子入睡前的親密擁抱。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節目,記得訂閱《做自己的幸福教練》,也歡迎留言分享你用新的眼光,看到的那一點點日常亮光。
我們下回見!
💡如果想聽Podcast,歡迎點擊以下連結:
🎧 Spotify | Apple Podcast | Google Podcast | KK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