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我們常被提醒要「專心」,但你有沒有發現,真正能讓你自然而然、心甘情願、專心致志的事情,其實很少?
像是彈琴、畫畫、旅遊、潛水、創業、打工——好像每一項都沒辦法全然投入,也許是缺乏天賦、也許是脫離現實、也許是不夠自由,或是跟本提不起興趣。
如果,我們真能在生命中,找到那件值得全情投入的事,不論是興趣、職業,甚至是人生方向,或是所謂的「天命」,那該是多令人嚮往的呢?
「全情投入」與為什麼會給我們帶來幸福呢?
前幾回,我們談到幸福模型PERMA裡的第一個元素:積極情感(Positive Emotions),包括感恩、喜悅、幽默與愛。從今天起,我們要進入第二個元素——Engagement,也就是「全情投入」。
什麼是 Engagement 呢?中文常被翻譯為「參與感」、「全神貫注」,但我個人更願意稱呼它——全情投入。
當全情投入一件事情,你不會在意旁人目光,不會焦慮過去與未來,只是全神貫注在當下。你可能完全沉浸、極度專注、單純享受在過程裡,甚至進入「忘我」的狀態,這是一種心理學家稱為「心流(Flow)」的體驗。
研究顯示,心流狀態會使大腦進入高效運作的模式,產生更多創意且富有靈感,不只促進表現,也提高我們的掌控感與成就感。更美好的,心流不只會讓大腦高效,同時會伴隨著一種無法取代、深深的滿足感。這樣的經驗,更讓我們感覺「活著」——這,正是幸福的一種體現。
「心流」的體驗,同時能感到滿足,又能帶來成就,它要如何達致呢?我們會在之後的文章,做更深入的探索與分享。
我們從小,被父母師長教導要「努力」、要「認真」、要「有目標」,但很少有人教我們——如何發掘「讓我忘我且十分熱愛的事物」呢?
有一個地區很值得我們參考,它就在同為東亞地區日本的沖繩。
沖繩有著全世界比例最高的百歲人瑞,是全球五大藍區「Blue Zone」之一。「藍區」這個名詞,來自探險作家 Dan Buettner 的研究。他在2005年,他與《國家地理》團隊及多位人口學家、醫學研究者合作,找出了全球5個最長壽健康的地區,並用藍筆在地圖上圈出來,因此被稱為「藍區」。而藍區的人們,不只活的久,而且普遍很快樂。
沖繩當地有一句流傳很久的話:「Ikigai 是我們每天早上起床的理由。」
Ikigai(生きがい),意思是「活著的意義」或「人生的熱情」。它不是什麼遠大的使命,而是日常中那些讓你願意一再投入、感到滿足與有意義的事。
在沖繩,很多人到了80、90歲,仍然每天清晨起床,種田、煮飯、做手工、跟鄰居聊天、照顧孫子。
他們不一定為了錢、也不是為了實踐某個目標,只因他們從中找到了意義與喜悅。他們活出的是「微幸福感」:不求偉大,只求有感。
西班牙作家 Andrés Zuzunaga與設計師 Marc Winn,將Ikigai而重新做了詮釋,創建了一個視覺模型,你可以想像有是四個圓:
- 你熱愛的事(What you love)
- 你擅長的事(What you're good at)
- 這世界需要的事(What the world needs)
- 你可以被酬勞的事(What you can be paid for)
當這四個圓交集之處,就是你最容易進入心流的地方。它也可以用來幫助我們思考職涯的選擇或是人生方向的整合。
發掘熱情與天賦的練習:找到讓你投入的事
那麼,怎麼找到自己的 Ikigai 呢?
我們先從第一項:「熱愛的事情」開始。
許多人會說:「我不知道我的熱情是什麼啊!」、「我怎麼知道這個是真愛、還是短暫的興趣呢?」。這確實是很多人,包括過去的我,在生命不同階段都會反覆出現的困惑。
為什麼我們常常「找不到熱愛的事」?
總結起來,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 從小被要求順服而不是鼓勵探索,因而壓抑內在的好奇與偏好
- 把熱愛等同「能成功」、「能賺錢」,導致自我產生混淆
- 太急著要「找到答案」,而不是耐心「觀察線索」
- 害怕失敗或擔心選擇錯誤,而不敢邁步嘗試
其實找到「熱愛的事」,不是一下子就能發生的,而是透過「探索、體驗、反思、修正」的循環,這是一場「實踐中覺察、行走中發現」的旅程。
十多年前,我在擔任集團人資主管的時候,每天事務繁忙,管理的內容也很龐雜。但隱約感覺有些事我明顯更有熱情、更願意主動學習,有些事則相反。這些主要是關於個人成長或是團隊發展,如培訓、學習或是思維轉化等方面的事務。不管是設計或推動這些項目,或是直接擔任某些主題的講師,或是輔導員工做職業發展的選擇,或是協助主管做團隊建設的規劃。過了四年,這個感覺愈發明確、強烈,我的內心也更篤定,這也是我後來堅決請辭、離開公司、成為自由顧問的主要原因。做一個自由顧問,其實一點也不容易,許多同行轉業1-2年後都紛紛放棄,回到公司。而自己能堅持下去,一直走到現在第15個年頭。我想,內心的熱情絕對是個關鍵因素。
過往,有學員問我:老師,「你怎麼知道這就是你的熱情所在?」,我思考並總結出以下幾個結論:
- 做這件事時,你會不知不覺忘了時間,不會覺得特別辛苦或煩悶。
- 就算沒做過,也會想辦法學;遇到困難,也會主動想解決。
- 即使感到疲累,還是願意再投入,從中獲得滿足與成就感
- 外部因素是非必要的,如酬勞多少、頭銜名譽、他人認同等,即使很少甚至沒有,也願意做。例如我會無償為學校帶工作坊、為公益團體服務、領低報酬卻做自己感興趣的課程、或是義務為學員提供教練服務等
- 當與他人交流到這些領域時,眼睛會發亮,語氣中充滿能量
以上是我的經驗,你呢?你可以回想過往的生命歷程,曾經有哪些事件、階段、經歷,讓你有上述類似的體驗。也許有很強烈的即視感,也許只是有些不確定的模糊感受,都可以做為線索,再次透過「探索、體驗、反思、修正」的循環來反覆確認、澄清。
如果你還在摸索,不妨用這五個問題,幫助自己釐清方向:
- 小時候最喜歡做的事是什麼?那種純粹的快樂,藏著線索。
- 有哪些活動讓你一做就「忘記時間」?
- 問問身邊了解自己並信任的人:「你覺得我對哪些事情特別有熱情?」
- 如果金錢不是問題,你會選擇怎樣的生活?會做什麼事?
- 回想有哪些事,讓你即使做很久也不累,反而有滿足感?
這些問題沒有正確答案,但能幫助我們開始辨識:
什麼事情是我的熱情所在?
你不需要一下子找到答案,可以從生活中的線索開始,一步一步靠近你的心中火焰。你也不需期待一個完美的答案,而願意在生活中持續傾聽內在的聲音。你也沒有必要發掘一個終身有效的選項,也許有些就是階段性的熱點,而有些會陪伴你成為終身志業。
如果面對這些問題,感覺茫然,大腦一片空白,那也沒有關係。與其生硬的或刻意的尋找答案,不如先追隨你當下的興奮與好奇,或許,如同辛棄疾的宋詞:「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忽然回頭,它已經出現在你的眼前腳下了。
今天,我們開始從 PERMA 模型中的第二個幸福元素出發,談了:
• Engagement是什麼?為什麼「全情投入」會讓我們更幸福?
• Ikigai:沖繩人活出快樂與長壽的秘密。
• 透過五個線索與五個提問,幫助你發掘熱情之所在?
這週,我邀請你做兩個練習,一個從現在向前,一個從未來反推:
📌 練習一:爾後的一週,每天晚上記錄——今天做哪件事讓你最有能量?哪件事讓你覺得空虛、疲累?用「能量」作為熱情的指南針。即使不是100 %,只要是相互比較的結果即可。
📌練習二:想像你已經70或80歲,坐在院子裡,回顧一生,尋思印象深刻的事件或意義重大的貢獻。你最想感謝當年的自己,是做了什麼決定?付出了什麼努力?那會是什麼?
這會幫助你看見——什麼是你真正想多花時間去做的。當你花愈多時間投入其中,你愈能看清楚,什麼會靠近內在的滿足。
幸福,不在遠方,就在你全心投入的那一刻。當你眼睛發亮,心裡發光,那就是幸福的樣子。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內容,記得訂閱《做自己的幸福教練》,也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發現的熱情線索是什麼?
我們下回見 😊
💡如果想聽Podcast,歡迎點擊以下連結:
🎧 Spotify | Apple Podcast | Google Podcast | KK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