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次都能冷靜面對,但每一次我都努力,因為我不想讓我的童年,重演在她身上。
凌晨三點,生理期第二天。
睡夢中,女兒一次次蹭過來,喝幾口奶又滾走,不停來回好幾次。
我掙扎著爬起來,想看看是不是該換尿布,
但她卻在床上翻滾,不願意躺好,接著——放聲大哭。
大半夜,又是放聲大哭。
焦慮像火一樣從心底燒起來,我好生氣好生氣,
但理智告訴我:「先塞奶,不然連先生也會被吵醒來關注。」
於是,我對自己一遍遍地說:「我好棒,我好棒。」
儘管心裡憤怒、疲憊、委屈交織,
我還是沒有拖太久,先塞奶安撫她。
⸻
我忍不住邊餵邊唸她,
唸她剛剛明明有給奶卻還大哭,
唸她為什麼不配合讓我換尿布。
她閉著眼睛,緩慢地吸吮,
一邊喝,一邊又斷斷續續地放掉,
我又繼續小聲唸她:「這次好好喝,喝完就換尿布,媽咪也想睡覺啊……」
她喝完後,小小的身體先癱軟地躺在我的腳上。
我試著把她移到床上準備換尿布,
她又開始翻滾煎魚似地掙扎。
我的情緒又一度快爆炸,
但腦中那個聲音再次提醒我:
「她在找溫柔的媽媽。」
於是我深呼吸。又深呼吸。
改變語氣,從要求變成商量,
低聲拜託她:「躺好好嗎?換完尿布,大家都可以好好睡了。」
這一次,她慢慢地躺好,
我終於小心翼翼地,替她換好了尿布。
結束後,她自己翻了個身,呼呼大睡去了。
⸻
而我,坐在床邊,看著熟睡中的她,
心裡一邊覺得疲憊得快散開了,
一邊又深深地知道——
即使我好生氣,但我知道,
若任由情緒風暴捲起來,那才是真的,大家都不用睡了。
其實,不是每一次的半夜,我都能讓理智戰勝情緒。
有些時候,我也會被自己的怒氣吞沒,而那真的不能怪她。
她還這麼小,她的每一個哭聲與動作,一定有她的理由。
我會開始明白,那份爆炸般的情緒,其實並不是她引起的,
而是她的舉動,觸發了我體內早已存在的某些記憶。
是讀了《安全圈教養》我才知道,這就是所謂的「鯊魚音樂」——
那些讓人瞬間進入備戰狀態、無法思考只想逃或攻擊的本能反應。
原來不是她讓我這麼崩潰,
而是我的身體,記得以前的我,是怎麼在夜裡被對待的。
所以我會害怕,會下意識地想阻止她的哭,
因為我身體裡記得:那樣的哭聲,是危險的。
但現在的我,已經是大人了。
我得克服自己,也得安慰自己。
我不要讓我的童年,再復刻到她的生命裡。
我想告訴自己:
在我為她建構的世界裡,她的求救,不該再是不安全的。
我想成為那個可以被放心呼救的大人。
這樣的反射,是刻在骨子裡的,需要時間才能重寫。
所以當我撐住那一秒、說出「我好棒」時,
我也試著想像,那是小時候的我——
那個當年沒有得到擁抱的自己,正在向現在的我求救。
如果我能接住那個曾經的自己,
我也更能接住她。
這樣的夜晚,就不只是一次崩潰,
而是一次溫柔的療癒,一次靜靜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