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千個禮拜》是我近期看過最有感觸的書。
書名已經破題,如果人生活到 80 歲,感覺好像很長,但換算成星期,大概只有四千個禮拜,這時候就會發現,好像也沒那麼多了。尤其看到這篇文章的你,不妨算一下自己大概剩下幾個禮拜——更別說,並不是每個人都一定能活到 80 歲。
如果問你,想拿這 4000 個禮拜來做什麼?腦袋裡可能會冒出很多很棒的答案,也許是環遊世界、完成夢想、陪伴家人。但仔細想想,我們的日常行為,真的有往這些答案靠近嗎?我們從小就習慣為「未來」準備,幼稚園為了上國小練國字,國小為了國中準備,出了社會後更是用現在,付出大量努力,只為了換一個「未必到來的未來」。結果就是,我們永遠在等待某個更好的時刻,卻錯過了此刻。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現在,到底該做什麼?

效率陷阱:事情只會越做越多
現代人很容易落入「效率陷阱」,以為提升效率可以換來更多空閒。但現實是,事情只會越來越多。
書中提到,洗衣機的發明,理論上應該解放洗衣時間,但實際上,我們對清潔的標準提高了,連衣領、袖口也得洗得一塵不染;又比如,Email、各種文書工具和即時通訊的出現,並沒有讓我們更輕鬆,反而讓工時變長,大家幾乎 24 小時都在待命。
提升生產力,結果卻是迎接更多工作,一旦完成一件事,很快就有新的任務補上。
許多談時間管理的書常講到「石頭與瓶子」的故事:
想像一天就像一個大瓶子,能塞的「事件」是有限的。重要的事像大石頭、次要的像小石塊,瑣碎雜事像細沙與水。如果先塞滿小石塊和細沙,大石頭自然裝不進去。
所以,順序是:先擺大石頭,再填小石塊、細沙、水。
但《人生四千個禮拜》提出另一個更現實的觀點:如果瓶子外的大石頭多到瓶子根本裝不完呢?
所以,真正的問題不只是排序,而是面對「裝不完」這件事,我們該怎麼選擇。
這個反思告訴我們,時間有限,不可能做完自己想做的或別人想要你做的每件事。
也正因為會錯過某些事,所以有了選擇的意義。
有限時間裡,該學會聰明拖延
時間有限,根本不可能做完所有事。因此,真正有效的時間管理,不是把每件事完成,而是清楚決定「哪些不做」。
書中分享三個「好的拖延法」:
- 原則一|先支付自己:優先做你認為最重要的事,就像理財要先存錢一樣,不是做完別人的事,才輪到自己。
- 原則二|限制同時進行的任務:一次只專注 1-3 件事,沒做完的,不輕易啟動新項目,否則反而降低效率。
- 原則三|抗拒中等重要性的誘惑:不僅拒絕不想做的事,還要勇敢對那些「你也想做、但沒那麼重要」的事說不。例如,追一部你想看、但其實沒差的劇。
分心,是逃避自我極限
當我們嘗試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時,往往會不自覺分心,滑手機、刷社群、看影片。
但書中提醒,這些表面的「分心物」,其實只是逃避內心不適感的工具。
因為處理真正重要、困難、有挑戰性的事時,我們難免會焦躁、沒自信、覺得痛苦。最有效的方式,不是期待情況改變,而是接受:只要在做高難度、有價值的事,這種不舒服,是正常的。所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再期待事物會有所不同,接受只要處理挑戰性高的事物,感到煩躁是不可免的現況,而把注意力放在眼前的現實。
你不曾擁有時間
加拿大作家大衛.凱恩2018年在希臘城區參加一場活動,到附近街道走走,逛了丹福斯大道,那天平淡的過去了;兩星期後。一名精神錯亂男子開槍擊中14人,2人死亡,然後自殺。
大衛.凱恩的感想是,「他只是碰巧活著,不保證能多活一天。」如果這位精神錯亂的男子,是在兩星期前開槍,那麼失去生命的就可能是他本人。
作家凱恩:「我們擁有時間的有,不同於擁有皮夾裡的錢或是腳上的鞋子,我們宣稱擁有時間,真正的意思是我們預期擁有。」
我們不只可能活不過四千個禮拜,也可能下禮拜,或是明天就會有什麼意外,突然闖進生活,打亂原有的計畫,甚至離開人世間。
理解這樣的現況,不是要你躺平,什麼事都不做,而是體認到,關鍵時刻永遠是現在,人生是一連串的現在,最後死亡。我們不曾擁有時間,我們就是時間。
什麼都有最後一次,最後一次見到父母,最後一次到海邊走,最後一次喝咖啡等,甚至有些事你不會知道那次是最後一次,因此要帶著敬畏之心,把握當下。不過書又提到,當你「試著想要活在當下」,代表你跟「當下」是分離的,只是把當下當成一種手段,更活在當下意指你終於明白自己別無選擇,只能或在此時此刻。
休息就是休息
資本主義的壓力逼著你把時間當工具,讓生活失去意義。我們出售時間,換取薪資,又或是付出金錢換取別人的時間。
現代人連休息都被工具化,談到休息的話,可能就是「休息是為了走更長久的路」,然而要是休息是為了之後能好好工作,或是拿來提升自己,那就很難單純享受片刻的休息
哲學家基蘭.賽蒂亞提倡無終點活動,活動的價值不是來自目的,或是最後的目標,而是來自於活動本身。當你散步的時候,除了現在在做的事,沒有其他。
健行就是為了健行,不是為了消耗卡路里。休息,就是休息,不為了其他。
後見
《人生4千個禮拜》給了我許多的反思,其中破除最大的迷思,就是「現在多點什麼,以後就會怎樣」的公式。
我們常為了不可知的未來,選擇犧牲現在。但如書中所提,我們並沒有擁有時間,確實可能一個意外,就把我們帶走。但有了這樣的想法,不代表得消極面對,反而是在提醒我們要好好把握當下最重要的事:
- 陪家人時好好陪家人
- 休息時好好休息
- 想滑手機時好好滑手機
另外,處在現代社會,能產生誘惑的事情太多,最大的時間管理陷阱,不在於那些我們不想做的事,而是我們也想做但不是最重要的事。
如果你正在閱讀這篇,代表你可能只剩兩、三千個禮拜,甚至更少,那你,想用這僅剩的時間,做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