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是為了與未知共舞 —— 從母親與教練的雙重凝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常在想,學習與教育到底是為了什麼?

書本裡的知識越來越多,考試的題型越來越刁鑽,補習班也越開越早,彷彿只要能把所有的「標準答案」背起來,就是成功的保證。

孩子們被鼓勵要「快一點學完、早一點贏過別人」,但沒有人問他到底在學什麼?他是否在這個過程中愛上學習?

我們是不是搞錯了方向?


人腦比不過AI,還有什麼值得學習?

進入 AI 讀秒答題、知識唾手可得的時代,人類記憶、資訊處理的速度與數量,遠不如機器。我們還要學什麼?

真正值得學習的,不是資訊的複製與堆疊,而是那些讓我們成為「有覺知的人」的能力:

  • 好奇心:對世界、對自己保持開放的探索
  • 提問力:不急著找標準答案,而是願意先問對問題
  • 連結力:能從個人經驗、他人觀點中產生意義的交集
  • 與未知共處的能力:即使看不見結果,也願意行動

這些,正是我在教練工作中反覆練習與陪伴的核心。

我們不是為了成為一個「什麼都會」的人而學習,而是為了成為一個即使不知道,也能與人合作、繼續前進的人。


那個曾經問「為什麼」的小孩去哪了?

每次講起這個話題,我都會想起兒子小時侯。

他是一個非常有好奇心的孩子,總是問:「為什麼要看書?為什麼一定要睡午覺?為什麼不可以說謊?」;他曾經看到螞群在搬糖果,於是將螞蟻放在嘴裏:我想知道他吃那麼多糖,自己會不會變甜?

他的眼睛裡總是閃著亮晶晶的光芒,而然上了小學,那道光就慢慢黯淡了。
因為他無法乖乖坐在椅子上,總是舉手發問、動手拆東西,被老師貼上「不乖」、「注意力不足」、「需要看醫生」的標籤。

我真的帶他去看醫生了。醫生做了心理評估,測了智力,告訴我他比一般孩子聰明許多。他說:

「這孩子沒有問題,只是學校的課太無聊。你若有能力就送他去國外,這樣的孩子在國外再正常不過。可惜在台灣,老師要的是聽話、安靜、不打斷上課的學生。」

兒子落在ADHD判定的臨界點上,醫生說可以吃藥,也可以不用。如果要繼續在這個體制裡,建議吃藥,起碼能少一點被排擠的眼光。

那一刻,我的心碎了。
不是因為孩子「不夠好」,而是因為這個體制太不願意為「不同」保留空間。



教育,不該是剪去翅膀,而是找到飛的方法

將孩子送進教室,是要他服從,還是要他成長

我們口口聲聲說要孩子有創意、能思考、具備競爭力,卻在他們最需要探索的年紀,不斷打破他們的好奇心、提問力與自我信任。

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這不只是學習方法的錯誤,更是錯誤的價值灌輸。根據心理學家 Carl Rogers 的「人本理論」,每個人天生都有一個成長的潛能(actualizing tendency),只要有足夠的支持與接納,就能自然發展出獨特且有價值的生命路徑。

但當教育只給予「你應該成為誰」的框架,而不是「你是誰」的空間,我們便親手斷送了這個潛能的芽苗。


長大的孩子,還在找標準答案

那些從小被訓練成「標準答案複誦機器」的孩子,長大以後會怎麼樣?

他們走進社會、走進職場、走進人生的種種關卡,以為只要找到正確的SOP,就可以順利通關。很可惜,真實的世界給不了你標準答案 —— 人生是混沌的、含糊的、無人能保證的。當他們遇到不確定、模糊、需要自己做決定的時候,只能本能地轉向迎合他人的期待與評價

於是他們問:「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我是不是不夠好?」


他們以為問題出在自己身上,不斷撞牆、不斷自責,到最後,什麼都不敢嘗試。這不是「懶散」,而是一種心理狀態 —— 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由 Martin Seligman 提出:當人長期處於無法控制的負面情境中,即使條件改變也會失去行動的信心與意願。


「你告訴我怎麼做就好」:教練現場的另一種困境

在教練現場,我很常聽見這句話:「你直接告訴我要怎麼做就好,不要再問我了。」

案主不是不願意負責,而是被「標準答案信仰」養大的人,往往會對提問感到壓力:

「你問我,我就得知道答案;但我不知道啊,那就代表我很糟糕。」

由焦慮驅動的學習模式,讓人對「快速有效」產生依賴,也削弱了對過程本身的容忍與信任。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看到市面上滿是「三步驟改變人生」、「五分鐘轉念法」等強調快速有效的標題,卻仍無法減少憂鬱、焦慮、自殺的比率。

2024年台灣自殺死亡率再度進入十大死因排行榜中,這不單單是公共衛生問題,更是一場社會集體心理失衡的警訊。

我們太渴望「快速達成」,卻缺乏「與困難共處」的能力。


躺平,不是懶,是無力感背後的自我保護機制

愈來愈多人選擇「躺平」,有人批評這是懶惰與逃避。但從社會心理的角度來看,躺平更像是一種對「不被回應的努力」的自我保護反應

當孩子從小被教育「努力就會有回報」、「成功才有價值」、「我應該要有夢想、有行動、有產出」,然而無論怎麼做都無法得到應有的機會與認可時,便會逐漸失去動機與信念,最終選擇讓自己麻木,以求得內在的平衡。

他們漸漸說服自己,躺平也很好 —— 這是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最經典的應用場景 :

當一個人內在的信念、價值觀、行為之間產生矛盾時,會感到心理上的不舒服,進而傾向透過改變信念、扭曲解釋或重組行為來恢復心理平衡。


躺平,不是他們不想活出熱情,而是整個生活系統從未給他們一條可以用自己步伐前進的道路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養能與未知共處的人

教育的價值,不在於讓孩子知道答案,而在於讓他們即使不知道,也願意去找、去問、去嘗試

正如教育心理學家 Jerome Bruner 所說:

教育的本質,是讓人具備在未知情境中學習的能力。

如果我們願意從教養、教育、職場到社會制度,一層一層地重建:讓人不是只為了追求對的答案而活,而是能夠自由思考、共同連結、合作創造,那麼我們不只會看到更有能力的孩子,更會體驗充滿生命力的社會。


給每個還願意提問的靈魂

謝謝你,還願意問「為什麼」的人。

即使這個世界常常不喜歡你、誤解你,覺得你麻煩,你依然願意思考、願意探索,願意不放棄。

不需要你變得乖巧、符合規則、安靜無聲;我想要你知道:

你擁有自己的光,也值得用自己的方式發光。


願我們都能為自己、為身邊的人和下一代守住這樣的教育初心 —— 不再把標準答案當作唯一的救贖,而是勇敢地與未知攜手共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筠晴的花路沙龍
34會員
61內容數
活成一朵花,人生處處是花路。 歡迎如花般精采的你,進來坐坐,一起分享花香吧~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確保孩子保持成長、保持進步,是實人老師的工作之一,唯有透過不斷的提醒、確認、對話,才能漸漸將這股積極學習的文化深植在孩子的心中。
Thumbnail
確保孩子保持成長、保持進步,是實人老師的工作之一,唯有透過不斷的提醒、確認、對話,才能漸漸將這股積極學習的文化深植在孩子的心中。
Thumbnail
其實每個人的每時每刻都在學習,學習著知識、觀念、技能…,也學習著怎麼在生活中讓自己過的開心愉快…
Thumbnail
其實每個人的每時每刻都在學習,學習著知識、觀念、技能…,也學習著怎麼在生活中讓自己過的開心愉快…
Thumbnail
專題式學習是一種有益於幼兒成長的教學方式,通過引發問題、實際參與和統整學習內容,幫助孩子建立持久和有影響力的學習。本文探討了專題式學習的特點和如何幫助孩子進行問題驅動的學習。
Thumbnail
專題式學習是一種有益於幼兒成長的教學方式,通過引發問題、實際參與和統整學習內容,幫助孩子建立持久和有影響力的學習。本文探討了專題式學習的特點和如何幫助孩子進行問題驅動的學習。
Thumbnail
有些家長強烈要求孩子走自己走過的路,每天向孩子灌輸自己當年如何認真讀書取得好成績繼而出人頭地,然後要求孩子照方抓藥,努力讀書。面對成績不如預期的孩子,他們完全無法理解,自問當年環境更惡劣也做得到,為什麼讓孩子享用最好的資源,成績卻無法提升?他們認定孩子不夠努力,完全無視孩子的本質和興趣,堅持將自己的
Thumbnail
有些家長強烈要求孩子走自己走過的路,每天向孩子灌輸自己當年如何認真讀書取得好成績繼而出人頭地,然後要求孩子照方抓藥,努力讀書。面對成績不如預期的孩子,他們完全無法理解,自問當年環境更惡劣也做得到,為什麼讓孩子享用最好的資源,成績卻無法提升?他們認定孩子不夠努力,完全無視孩子的本質和興趣,堅持將自己的
Thumbnail
身為家長或老師的您,一定曾有這個疑問:到底該用什麼方式協助孩子讀懂課文,讓學習更有效?
Thumbnail
身為家長或老師的您,一定曾有這個疑問:到底該用什麼方式協助孩子讀懂課文,讓學習更有效?
Thumbnail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父母表示期望孩子能過得快樂幸福,但不可否認地,卻鮮少有父母可以完全不在意孩子在學習上的態度與進度,即便不要求孩子的成績名列前茅,卻也時常因為孩子對讀書提不起勁而感到憂心不已。 我偶爾會與其他家長們聊起教育的話題,我的觀察是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很願意花費高昂的學費把孩子送進補習班
Thumbnail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父母表示期望孩子能過得快樂幸福,但不可否認地,卻鮮少有父母可以完全不在意孩子在學習上的態度與進度,即便不要求孩子的成績名列前茅,卻也時常因為孩子對讀書提不起勁而感到憂心不已。 我偶爾會與其他家長們聊起教育的話題,我的觀察是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很願意花費高昂的學費把孩子送進補習班
Thumbnail
在教養孩子的挑戰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或許面對他人評論時會有困惑,但只要我們確信自己的教養對孩子有正向影響,日後不會後悔,之於自己與孩子就是最好的方式。
Thumbnail
在教養孩子的挑戰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或許面對他人評論時會有困惑,但只要我們確信自己的教養對孩子有正向影響,日後不會後悔,之於自己與孩子就是最好的方式。
Thumbnail
什麼是教育的本質? 傳統的價值觀教導我們要「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找到一份穩定,最好收入要不錯的工作」… 我認為教育的本質是協助一個人成為自己。 就像是一顆種子種在土裡,給予陽光、空氣與水,種子會萌芽,長出自己。 教育者或父母,是那抹陽光、是無形的空氣、是滋潤身心的水。
Thumbnail
什麼是教育的本質? 傳統的價值觀教導我們要「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找到一份穩定,最好收入要不錯的工作」… 我認為教育的本質是協助一個人成為自己。 就像是一顆種子種在土裡,給予陽光、空氣與水,種子會萌芽,長出自己。 教育者或父母,是那抹陽光、是無形的空氣、是滋潤身心的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