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體悟,是走了很久才看懂。以前的我,其實分不太清楚什麼是「依靠」,什麼又是「依賴」。
我曾以為,愛裡的靠近,應該是無條件的陪伴。當我難過,你應該要跟我一起難過;當我生氣,你應該也要站在我這邊。如果我受了傷,而你還能平靜地過日子,我就會在心裡冒出委屈的聲音:「你怎麼可以不跟我一樣痛?」

看起來像在相愛, 其實是情緒淹水警報。 一人哭、一人背, 一起在泡泡裡溺水,誰都上不了岸。
我也曾經害怕讓人靠近。
當別人想靠近我、關心我時,我常常反而退開,甚至主動對對方說:「沒關係啦,不用在意我。」
因為我內心常常冒出另一套聲音: • 如果他們發現我不好,他們還會留下來嗎? • 如果我太麻煩,他們會不會嫌我煩? • 如果我需要太多,他們會不會受不了我?
於是我寧可自己先拉開距離,好像這樣能降低被拋棄的痛感。甚至有人靠近我時,我反而心慌,怕自己會想要越多、要求越多。我會說服自己:「與其靠近,不如先不要。」
那時候的我,一邊渴望有人在身邊,一邊又害怕自己不夠好會把人嚇跑。整個人像在內心上演著矛盾又孤單的獨角戲,演著演著,還常常自己被自己演哭了。
後來我慢慢看懂,原來很多人(包括過去的我)對「依靠」會感到害怕,其實最根本的恐懼,是怕被拋棄。
我們其實很需要愛,很需要被接住。但也正因為太渴望,一旦需要越深,內心就會害怕:「萬一我想要太多,對方會不會不要我?」
於是,我們開始假裝: 「我沒那麼需要。」 「我很好,一個人也可以。」 「不麻煩你,真的不用。」
可是,當對方真的有一天轉身離開時,內心卻又忍不住默默哭著說:「你看吧,果然沒有人受得了我。」
這正是高敏感靈魂裡最微妙的劇場循環。一邊渴望被看見,一邊又怕被看見之後被拋下。
在高敏感者的焦慮裡,我也慢慢看懂不同的能量型態:有些人,會坐立難安、內心劇場上演不停,一邊想、一邊拆解自己的情緒,反覆思考、反覆問自己該怎麼辦。但至少,情緒在流動,在整理。
有些人,則會把所有焦慮壓進身體裡,表面看似冷靜,但身體早已開始失眠、沒胃口、吃不下、睡不著。他們靠壓抑硬吞情緒,靠身體幫他扛掉那些未處理的焦慮。
還有一種常見的逃避型焦慮轉移模式: 有些高敏感的逃避型焦慮,甚至會在某些時候,害怕獨自回到安靜的空間。
因為當四周安靜下來,沒有聲音、沒有對話、沒有人在身邊時,內心未被處理的焦慮,會像洪水一樣湧上來。

大家都在笑,她也在笑, 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內心其實一片靜靜的黑。滑手機不是想社交, 只是怕一停下來,就會被焦慮整個吞掉。
於是,有人選擇在外面多待一會兒、找朋友說說話、讓自己有點聲音、有點陪伴,彷彿只要身邊有人,焦慮就能暫時有個地方可以停泊。
後來我慢慢看懂,依靠與依賴的分界,其實有一條很深的靈魂課題線。
依賴,看似讓人被照顧,實際上卻是彼此都在承受痛苦。
對「被依賴的人」來說: • 他要替對方承擔情緒、照顧生活、背負決定。 • 他的人生不是自己自由的選擇,而是被對方的狀態牽動著。 • 每個選擇,都要顧慮對方會不會崩潰、會不會失控。 • 一輩子活在無形的壓力下,無法真正自由。
對「依賴的人」來說: • 失去了學會面對自己生命課題的機會。 • 痛苦來時,不用練習承受,只等待對方替自己解決。 • 失敗、成長、調整,這些人生功課都沒經歷過。
被背負的靈魂,看似被愛,其實是被困在停滯不前的幼態狀態裡。
而最殘忍的,是當背負者有一天離開了、撐不住了、消失了,依賴的人幾乎立刻崩盤,因為他沒有學會自己怎麼活。
依賴不是愛,是彼此用對方填補自己生命的空洞,以為靠著對方就能不去面對自己的人生功課。
真正的愛,是能夠陪伴彼此承擔,而不是代替彼此承擔。

有些靠近,不黏也不遠, 剛剛好,能各自呼吸,也能一起看風景。 我們不需要拯救彼此, 但可以陪伴彼此,穿過自己的山路。
依靠,是我可以讓你看見我的情緒,但我仍能承擔我自己的人生重量。 依賴,則是把自己的人生交給對方背負,讓對方成為我的承擔者。
愛裡的依靠,是信任與共享。 愛裡的依賴,是轉嫁與負擔。
我可以愛人,也可以穩穩站好。我可以靠近你,但我不需要你替我撐住我的全部。
愛,是兩個穩定的人一起看風景,不是其中一人背著另一人走完所有路。
願每個曾經在依靠與依賴中迷路過的人,都能學會溫柔地陪伴自己,找到那份自由而穩定的靠近。

不是一開始就走得穩, 是跌過幾跤、痛過幾次之後, 才懂得什麼是自由裡的愛。 願我們都能,牽著自己的小孩, 走回那條不再委屈自己的光亮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