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no show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你給自己幾分?」

期末和督生討論他們的實習成績,和他們一起看這有趣的意若思鏡(The Mirror of Erised)。*

在早些年,我按照研究所的評量表,就不同項目一條條和實習生討論——這些項目在不同學校還長得不一樣,有很粗略的,有很細緻的——我先對督生在不同項目的表現給個說法,督生再回應他自己的想法及感覺,最終我再給個分數,又再坐地討價還價一番,然後成交。大多數的實習生不大會有意見,沒在討價還價的,一如我長期所受的教育:老師說了算。

某年,我和一位合作取向的友人聊天,問他怎麼給實習生分數:看他們給自己幾分囉~

蛤!!還有這招!!!

接著他解釋這種做法的用意,聽得我點頭如搗麻吉,再認同不過。話說回來,沒有人需要為他的認同而道歉。真是有道理。


「…」實習生思考了一下,「87分,和上學期一樣,不能再高了!」

實習生接著補充:「我期末和同學聊天,發現他們的分數都沒那麼高,所以…這個分數就很好了。」

「噢…是哦…」實習生能自我肯定也是件好事,畢竟夾在生計與理想之間、飽受論文與接案督導摧殘的新手,看見自己做得好的地方,的確很需要獲得鼓舞。

「…那你怎麼看這個呢?」我拿出壓箱寶…不,準備好久的大場面…一張A4影印紙,也不是合約,上面記載了好幾個日期,日期之後接著○△〤的符號。

「?」

「日期是我們督導的時間,這些符號 ○△〤 代表你交心得的情況。」

也忘了是某年開始,我要求督生在督導完的當天晚上,要繳交一份心得給我,內容不限,可以是接案的想法或感覺,也可以督導討論後的想法或感覺,形式不限,可以是一張照片、一首詩、一段YT音樂或影片、一張塗鴉,甚至是一句話「我好累」、「不想說」之類的,總之,200字以內即可。

我以為這個門檻已經很低了。我以為。

1903年,榮格和他的助手弗朗茲·里克林開始進行字詞聯想測試實驗。

詞語聯想測驗最早於1879年由 弗朗西斯·高爾頓(Francis Galton)用作研究工具,後來埃米爾·克雷普林(Emil Kreaplin)和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也開始使用。標準的聯想測試涉及對觸發詞快速反應的時間安排。高爾頓、克雷普林和馮特使用該測試來衡量患者的認知能力。他們主要關注的是反應的內容和速度,而無法找到反應延遲的原因。
榮格對這項測試的理解卻獨樹一幟;他顛覆了測試的初衷,不再探究測試最初開發的目的——即調查患者的認知能力,而是探究患者答案中缺失的點。
榮格發現,較長的反應時間與患者潛意識中運作的情緒化情結有關,而這種情結阻礙了他們的自我表達。他強調了患者缺乏對此類情緒反應的意識控制。
C.G. Jung’s Word Association Test (WAT)

心得之所以要設定這麼低的門檻,目的在於降低督生的認知負擔,鼓勵他們以更直觀的方式展現,就像是字詞聯想一樣:榮格的字詞聯想=低門檻的心得。

「考上心諮所是件不簡單的事,*這表示你的認知力沒有問題;再加上你的工作經驗,寫幾個字根本是小菜一碟…」我先說明督生已經具備的能力、肯定之,「…但你交心得的情況,卻不是如此…」我一手比在地板處,另一手舉到額頭處,「…這兩者之間的落差,好大…」

字詞聯想的反應延遲是幾毫秒到幾秒的差異,心得繳交的反應延遲是幾小時到幾星期的差異。儘管時間尺度不同,但其中潛意識運作的情緒化情結卻是毫無差異。 

逃避固然可以解釋當下的情況,同時也阻礙了更深的探索;實習生究竟在逃避什麼呢?或許要等他對自己有更多理解後,向下探究才變得可能。然而,身為督導如果只是等待,那我到底能發揮什麼作用呢?

「你的…」

我把將近兩學期的互動觀察挑了幾項我記得清楚的,逐項說給他聽,並加上我對這些觀察的感覺。

「你聽完這些,有什麼感覺或想法要回應我嗎?」 

既然心得NO SHOW,我就單刀直入,要督生給個說法吧。*

*意若思鏡 The Mirror of Erised
https://harrypotter.fandom.com/zh/wiki/%E5%8E%84%E9%87%8C%E6%96%AF%E9%AD%94%E9%95%9C?variant=zh-tw

*C.G. Jung’s Word Association Test (WAT)
https://chmc-dubai.com/articles/word-association-test/#CG_Jungs_Word_Association_Test_Summary

https://medium.com/bread-therapy/%E9%97%9C%E6%96%BC%E5%BF%83%E5%BE%97-%E6%88%91%E8%AA%AA%E7%9A%84%E5%85%B6%E5%AF%A6%E6%98%AF-285cf13792fe

*不簡單的事:比台大資工所難考!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34079

*危險療程。這段簡介影片有榮格對莎賓娜實施字詞聯想測試實驗的情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85rAosIFW0

*圖片來源: IMP awards
http://www.impawards.com/2011/dangerous_method_ver2.html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Benson Wu的沙龍
15會員
246內容數
Benson Wu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6/21
如果我們只是把故事當故事,沒有再往更深的地方去,那就過度簡化了故事的力量,和當年中華帝國的人說支那是世界的中心、教廷說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說人是上帝創造的,格林兄弟的《兒童與家庭童話集》是小孩子在聽的…別人怎麼說自己就怎麼信,那麼…
Thumbnail
2025/06/21
如果我們只是把故事當故事,沒有再往更深的地方去,那就過度簡化了故事的力量,和當年中華帝國的人說支那是世界的中心、教廷說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說人是上帝創造的,格林兄弟的《兒童與家庭童話集》是小孩子在聽的…別人怎麼說自己就怎麼信,那麼…
Thumbnail
2025/06/14
我沒有哀號,沒有呼天搶地,也不是眼冒金星,而是,當下繁花盛開: 我在瑜珈課,和純然的身體經驗在一起,涅槃了…
Thumbnail
2025/06/14
我沒有哀號,沒有呼天搶地,也不是眼冒金星,而是,當下繁花盛開: 我在瑜珈課,和純然的身體經驗在一起,涅槃了…
Thumbnail
2025/06/07
這本1912年上市的書,時間點上頗為 unheimlichen,剛好是 Adler 被解除維也納學會主席的次年,雖然這讓我的不安油然而生,卻是因為這本書,我開始找到有力的立足點,可以和佛洛伊德醫師對話…這書裡提到一個觀念,每個人貌似可以自外於社會、進行獨立思考,然而別忘了,我們的語言文字…
Thumbnail
2025/06/07
這本1912年上市的書,時間點上頗為 unheimlichen,剛好是 Adler 被解除維也納學會主席的次年,雖然這讓我的不安油然而生,卻是因為這本書,我開始找到有力的立足點,可以和佛洛伊德醫師對話…這書裡提到一個觀念,每個人貌似可以自外於社會、進行獨立思考,然而別忘了,我們的語言文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比起為了自律而自律,或許更重要的是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真的喜歡自己現在正在做的事嗎?
Thumbnail
比起為了自律而自律,或許更重要的是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真的喜歡自己現在正在做的事嗎?
Thumbnail
哲學家與心理師帶你開箱163道人生難題
Thumbnail
哲學家與心理師帶你開箱163道人生難題
Thumbnail
我懷疑,我常藉由思考和算計自己,來逃避自己、逃避一些更真實、與存在有關、生而為人該真誠面對的事情。
Thumbnail
我懷疑,我常藉由思考和算計自己,來逃避自己、逃避一些更真實、與存在有關、生而為人該真誠面對的事情。
Thumbnail
學會放過自己 而不是什麼不順自己感受的話 全都收到腦袋瓜裡 於是就不開心 不然就否定了他人所對你的誠意 眼界跟心要學會懂得柔軟與寬闊些 真正的成長絕不是一時 而是日積月累經過時間的淬煉 而面對任何事情都能夠圓融看待 停、看、聽 是不二法門 停下脚步不是〔不停的追求無法〕
Thumbnail
學會放過自己 而不是什麼不順自己感受的話 全都收到腦袋瓜裡 於是就不開心 不然就否定了他人所對你的誠意 眼界跟心要學會懂得柔軟與寬闊些 真正的成長絕不是一時 而是日積月累經過時間的淬煉 而面對任何事情都能夠圓融看待 停、看、聽 是不二法門 停下脚步不是〔不停的追求無法〕
Thumbnail
其實有一件事情我不是很能理解,就是關於有些人「不做」某件事情的時候,為什麼不是基於自己「不想做」或「不能做」,而是把理由推給別人或是外部因素呢? 舉例來說,有些人會說之前興致勃勃做某件事是因為有很多人給予正面的回應,但現在不做同一件事是因為缺乏認同或是社群能見度低落,但我比較想問的是:「難
Thumbnail
其實有一件事情我不是很能理解,就是關於有些人「不做」某件事情的時候,為什麼不是基於自己「不想做」或「不能做」,而是把理由推給別人或是外部因素呢? 舉例來說,有些人會說之前興致勃勃做某件事是因為有很多人給予正面的回應,但現在不做同一件事是因為缺乏認同或是社群能見度低落,但我比較想問的是:「難
Thumbnail
他們認為的好是好,卻從無人問過我一字好不好。
Thumbnail
他們認為的好是好,卻從無人問過我一字好不好。
Thumbnail
在探討自律與自制力中,我們發現了許多關於心智與行為之間微妙關係的啟示。首先,我們必須面對自己的挫折與失敗,並學會以寬恕的態度對待自己,而非陷入無盡的罪惡感之中。當我們認識到失敗時,自我批判的聲音若隨之而來,我們便應該學會對自己給予信任、安慰、鼓勵和寬容,就如同我們對待朋友或學生一般…
Thumbnail
在探討自律與自制力中,我們發現了許多關於心智與行為之間微妙關係的啟示。首先,我們必須面對自己的挫折與失敗,並學會以寬恕的態度對待自己,而非陷入無盡的罪惡感之中。當我們認識到失敗時,自我批判的聲音若隨之而來,我們便應該學會對自己給予信任、安慰、鼓勵和寬容,就如同我們對待朋友或學生一般…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