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早破解越好的減重迷思 (6)【用營養補充品取代正餐來減重的邏輯謬誤】錯在哪裡?

更新於 2024/02/28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用營養補充品取代正餐來減重,是什麼意思?


用營養補充品取代正餐來減重,是一種極端的減重方法。以下是一些你可能聽過(甚至嘗試過)的情況:


1. 液體飲食替代品: 

使用蛋白質奶昔、果汁、蔬菜汁等液體補充品來替代正餐。有些減重讀者可能會回想起你已經吃膩、想到就怕的那些奶昔產品。


2. 營養棒或代餐棒: 

使用營養棒或代餐棒來替代一或多餐。有些讀者可能在咖啡廳有看過隔壁桌在開科技XX的說明會。


3. 蛋白質粉: 

將蛋白質粉混入水或飲料中,以取代實際的蛋白質來源。當補充品算是無傷大雅,但用來完全取代正餐或完全取代蛋白質來源,會有不少疑慮,請見下一段。


4. 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品: 

依賴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品,以填補正餐中可能缺乏的營養素。有些減重者採取的方式,因為食物種類吃得過少,擔心不夠均衡豐富,還得另外買補充品、保健食品來補充微量元素。


用營養補充品取代正餐可能會導致的不良後果


1. 營養不均衡: 

補充品通常無法提供正餐所包含的多樣化營養,可能導致營養不均衡。


2. 缺乏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是正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補充品通常缺乏足夠的膳食纖維,可能影響腸道健康。(結果可能又要考慮膳食纖維補充品,陷入一直增加補充品的陷阱。)(靠保健食品減重的迷思破解在這裡。


3. 無法滿足能量需求: 

補充品可能難以提供足夠的能量,尤其對需要高能量消耗的人群,如運動員或體力勞動者。


4. 加重不健康的飲食觀念: 

用補充品取代正餐可能反映了不健康的飲食觀念,忽略了食物的社交和文化價值。


5. 社交影響: 

用補充品取代正餐可能對社交活動產生負面影響,因為正餐通常與家人、朋友或同事一同享受。少了這些共享營養美食的機會,可能也少了心理樂趣和放鬆的機會。


6. 飲食失調的風險: 

持續使用補充品取代正餐可能增加進食失調的風險。例如覺得自己用補充品減重很辛苦,結果造成剝奪感,產生飲食過度的代償行為。


7. 身體組成影響: 

長期使用補充品可能影響身體組成,包括肌肉質量和體脂含量。有些人誤以為補充蛋白質營養品可以增肌,但是肌肉是屬於用進廢退的組織,除非有達到一定的運動量、適切的運動方式,否則光靠吃是不會增肌的(如果得到某些增肌數據,其實可能都在誤差範圍。因為電阻式體脂計的誤差範圍在 -8%~+8%之間,誤差非常大)。


8. 心理健康影響: 

長期依賴營養補充品,可能對心理健康造成影響,例如擔心自己依賴營養補充品怎麼辦?難道要花錢買這些東西吃一輩子嗎?除了額外的心理壓力,也有可能增加焦慮和憂鬱的風險。


9. 可能引發生理問題: 

長期依賴補充品,可能因營養素的份量、比例等問題,對腎臟、肝臟和其他器官產生負擔,引發生理問題。


(還有哪些越早破解越好的減重迷思?幫你把衛福部肥胖100問手冊PDF寄到email:https://reurl.cc/x6xAvV


用營養補充品取代正餐來減重的邏輯謬誤


用營養補充品取代正餐來減重,存在多種邏輯謬誤,從邏輯的角度來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簡化思維(Simplification): 

將減重簡化為僅僅減少卡路里攝取,忽略了正餐提供的多樣化營養素和飲食內涵的複雜性。


2. 非比較謬誤(False Analogy): 

將補充品與正餐進行類比,假定補充品可以完全替代正餐,誤以為二者可以等效,而忽略了它們之間本質性的區別、忽略了食物在營養上的多樣性和整體效應。


例如水果同時包含了維他命、礦物質、膳食纖維、果糖、香氣、口感、享受喜愛的水果的感受等,享受的體驗不是個別補充可以取代的,甜美的口感也因為同時攝取了膳食纖維,相對不用擔心糖分吸收太快(當然囉,仍須注意適量)。


3. 單一解決方案觀念(Single Solution Fallacy): 

誤以為只有用營養補充品取代正餐才能達到減重目標,而忽略了飲食、運動和整體生活方式的綜合影響。


4. 過分依賴(Overreliance):

 過分依賴營養補充品作為唯一的飲食來源,忽略了正餐中的其他營養價值。



5. 忽略個體差異(Neglect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假定所有人都可以適應並受益於相同的補充品,忽略了個體差異和生理變化。


6. 短視近利(Short-Term Thinking): 

只關注短期內的減重效果,忽略了長期健康和營養需求。想像一下,你想吃營養補充品一輩子嗎?通常是想著「減重成功就不用再吃了」對吧?用營養補充品取代正餐來減重,是一個只能短期執行的行為,沒有學會長期如何過平衡的生活,可以想見恢復飲食後復胖的可能性很大。


7. 飲食失調觀念(Disordered Eating Fallacy): 

將正餐視為自己無法控制的狀況,而選擇單一的營養補充品,這種觀念可歸在飲食失調的一部分。


整體而言,用營養補充品取代正餐存在許多邏輯謬誤,這些謬誤可能導致不健康的減重方法。建議選擇均衡的飲食,包括多樣的食物,以滿足身體的營養需求。在進行任何飲食改變前,最好諮詢相關專業醫師、營養師、心理師的建議,溫柔減重才是長久之道。


(還有哪些越早破解越好的減重迷思?幫你把衛福部肥胖100問手冊PDF寄到email:https://reurl.cc/x6xAvV


閱讀更多

1. 越早破解越好的減重迷思 (1)【單一飲食減重法的邏輯謬誤】錯在哪裡?

2. 越早破解越好的減重迷思 (4)【靠有氧消耗熱量的邏輯謬誤】錯在哪裡?

3. |心理師的減重之旅 (1)|從旅程結束的地方開始說起|

4. |飲食自由專題 (1)|11個飲食控制的陷阱,你中了哪些?中陷阱該怎麼辦?|

5. |減重蔬菜怎麼吃 (1)|外食族要怎麼吃到足夠的蔬菜?外食蔬菜3大陷阱+4個吃足蔬菜的秘訣|

6. 參考資料:衛福部/常見減重迷思大破解


|理工女出身轉醫療人員,失去健康與自由又重拾回來的故事|臨床心理師|園藝治療師|健康體重管理師|媽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每逢佳節假期過後,不少人都會搜尋減重菜單。不過網路上諸多減重菜單,如果真的照著吃,都有邏輯謬誤的問題,而且還不只一種邏輯謬誤。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來討論「吃很少」的減重方法,有哪些邏輯謬誤呢?
每逢佳節假期過後,不少人都會搜尋減重菜單。不過網路上諸多減重菜單,如果真的照著吃,都有邏輯謬誤的問題,而且還不只一種邏輯謬誤。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來討論「吃很少」的減重方法,有哪些邏輯謬誤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文中提到 劉奕酉老師總結過往經驗的 5個面向、30個體悟 5個面向包含了成長規劃、向上管理、對下管理、情緒管理及多元思維 非常推薦職場上有迷惘的朋友去閱讀 我個人的想法是 第一方向比努力重要 第二要適時角色切換 第三保持穩定且開闊的心態
Thumbnail
前文參考: 降低持股水位是7~8月早該做的事,個人正開始趁機分批增持。 9月23日 台股歷史的道標,在總統選舉前的2023年下半年,會出現幾座? 5月28日 台股歷史的道標,好不容易在接近年底時達成了5月底文章期待的第一座:
Thumbnail
不只股市,任何投資、投機甚至賭博都是一樣,低買高賣就好。 整體而言,技術線型好看時,樂觀以對帶有期望,但還是得陸續收成;技術線型難看時,審慎以對嚴控風險,但還是得陸續播種。 各別而言,以熟悉個股的條件,妥善各別應對,審慎出手時機跟資金控管,就不用一天到晚看線追高股票只為了在線型又下彎時停損。
Thumbnail
最近處理到一個確認繼承權的案件,當事人有一宗從曾曾祖父留下來的土地,曾曾祖父早已仙逝,後代子孫也有人往生、繼承,輪了好多代,後代繼承人越來越多,但因為沒有人去處理繼承、分割事宜,該片土地一直閒置,現在土地越來越值錢,有建商想要開發這片土地,因此找了部份繼承人洽談,才發現土地仍登記在曾曾祖父名
Thumbnail
過去我們對性教育的觀念多半只停留在懷孕、生產及避孕等生物學上的層面,但隨著網際網絡時代的崛起,「性」的相關議題彷彿變得隨處可見,即便我們不刻意跟孩子提起或減少讓他們接觸的機會,依舊抵擋不了他們對性的好奇與同儕之間的討論。 在我童年的時期,性教育只有在課本上出現,而且篇幅實在很少,幾乎是一知半解
Thumbnail
雖然說人生不能重來,千金難買寸光陰,但是有時候不免的去想,如果時間能夠重來回到20歲的自己,會有最想改變什麼?
Thumbnail
你是否有聽過一個笑話:我一年的第一天存1元,第二天存2元,第三天存6元,等到第365天我就可以成為富翁了? 疑~這樣下去一個月還沒有過完,可能就要先去吃吐司過日子了。 要如何培養小孩理解複利呢? 棉花糖遊戲是教孩子複利觀念以及複利需要怎麼樣才能被達成的好方法! 提早投資更重要 『快速重點整理』
Thumbnail
適合自行閱讀年齡: 12歲以上 前言 作者背景是一位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育有3個孩子,有著老師和家長的雙重身份讓他更意識到學校決乏財務教育,而教育孩子理財的責任便落在父母身上。筆者身為母親及理財策劃顧問,也深感認同,孩子第一個接觸金錢的地方便是家庭,所以在家庭中教育孩子理財是不可或缺的課題。
★如果周遭的人總是否定你,也不用太在意。你的價值由你自己決定。 ●電影導演/史蒂芬.史匹柏:「別讓負面的看法否定你自己。要養成鞭策你邁向成功的習慣。」 ●作家/馬克.吐溫:「遠離那些會讓你的偉大夢想枯萎的人。」 ●音樂家/約翰.藍儂:「隨心所欲地活著就好了。因為這是你的人生。」
Thumbnail
這問題其實困擾著每個買房子的人,因為繳太多自己痛苦,繳太少看到利息那麼多也很痛苦,我身邊只要是老一輩的人,提到投資或儲蓄,一定三句不離房子,但是房子真的是好投資商品嗎?在下一篇會在跟大家討論討論,這次要討論的是,“房貸”!到底要提早還完,還是慢慢的還?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文中提到 劉奕酉老師總結過往經驗的 5個面向、30個體悟 5個面向包含了成長規劃、向上管理、對下管理、情緒管理及多元思維 非常推薦職場上有迷惘的朋友去閱讀 我個人的想法是 第一方向比努力重要 第二要適時角色切換 第三保持穩定且開闊的心態
Thumbnail
前文參考: 降低持股水位是7~8月早該做的事,個人正開始趁機分批增持。 9月23日 台股歷史的道標,在總統選舉前的2023年下半年,會出現幾座? 5月28日 台股歷史的道標,好不容易在接近年底時達成了5月底文章期待的第一座:
Thumbnail
不只股市,任何投資、投機甚至賭博都是一樣,低買高賣就好。 整體而言,技術線型好看時,樂觀以對帶有期望,但還是得陸續收成;技術線型難看時,審慎以對嚴控風險,但還是得陸續播種。 各別而言,以熟悉個股的條件,妥善各別應對,審慎出手時機跟資金控管,就不用一天到晚看線追高股票只為了在線型又下彎時停損。
Thumbnail
最近處理到一個確認繼承權的案件,當事人有一宗從曾曾祖父留下來的土地,曾曾祖父早已仙逝,後代子孫也有人往生、繼承,輪了好多代,後代繼承人越來越多,但因為沒有人去處理繼承、分割事宜,該片土地一直閒置,現在土地越來越值錢,有建商想要開發這片土地,因此找了部份繼承人洽談,才發現土地仍登記在曾曾祖父名
Thumbnail
過去我們對性教育的觀念多半只停留在懷孕、生產及避孕等生物學上的層面,但隨著網際網絡時代的崛起,「性」的相關議題彷彿變得隨處可見,即便我們不刻意跟孩子提起或減少讓他們接觸的機會,依舊抵擋不了他們對性的好奇與同儕之間的討論。 在我童年的時期,性教育只有在課本上出現,而且篇幅實在很少,幾乎是一知半解
Thumbnail
雖然說人生不能重來,千金難買寸光陰,但是有時候不免的去想,如果時間能夠重來回到20歲的自己,會有最想改變什麼?
Thumbnail
你是否有聽過一個笑話:我一年的第一天存1元,第二天存2元,第三天存6元,等到第365天我就可以成為富翁了? 疑~這樣下去一個月還沒有過完,可能就要先去吃吐司過日子了。 要如何培養小孩理解複利呢? 棉花糖遊戲是教孩子複利觀念以及複利需要怎麼樣才能被達成的好方法! 提早投資更重要 『快速重點整理』
Thumbnail
適合自行閱讀年齡: 12歲以上 前言 作者背景是一位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育有3個孩子,有著老師和家長的雙重身份讓他更意識到學校決乏財務教育,而教育孩子理財的責任便落在父母身上。筆者身為母親及理財策劃顧問,也深感認同,孩子第一個接觸金錢的地方便是家庭,所以在家庭中教育孩子理財是不可或缺的課題。
★如果周遭的人總是否定你,也不用太在意。你的價值由你自己決定。 ●電影導演/史蒂芬.史匹柏:「別讓負面的看法否定你自己。要養成鞭策你邁向成功的習慣。」 ●作家/馬克.吐溫:「遠離那些會讓你的偉大夢想枯萎的人。」 ●音樂家/約翰.藍儂:「隨心所欲地活著就好了。因為這是你的人生。」
Thumbnail
這問題其實困擾著每個買房子的人,因為繳太多自己痛苦,繳太少看到利息那麼多也很痛苦,我身邊只要是老一輩的人,提到投資或儲蓄,一定三句不離房子,但是房子真的是好投資商品嗎?在下一篇會在跟大家討論討論,這次要討論的是,“房貸”!到底要提早還完,還是慢慢的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