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從百次訪談中洞察產業斷點,並透過「深度重構」設計出全新商業生態系的實戰案例。
在推動商業模式創新的過程中,我逐漸發現:真正的答案,往往不在產品本身,而在於「關係網的設計」裡。這是一次從解決單一產品銷售問題,最終擴展到設計一整個產業生態系的真實經歷。
【第一步:深度洞察】從百次訪談中,發現產業的「結構斷點」
這個旅程,始於超過一百次的深度訪談。在與 70 多家使用方及 30 多家生態圈廠商對話後,我發現了一個根本性的轉折:真正的問題,不是產品怎麼賣出去,而是大多數的廠商根本買不起。
許多生態位的廠商本身具備技術與現場資源,但因缺乏整合能力,常年處於「大者恆大」的弱勢位置。 他們有業界知識,卻沒有足夠的資源;懂得經營本業,但附加服務的議價能力極差。
他們需要的,是能支撐他們營收的「第三隻腳」。而這個普遍存在的痛點,就是整個產業的「結構斷點」。
【第二步:破窗思考】重新定義關係,從「潛在客戶」到「共創夥伴」
當看清了這個結構斷點後,「破窗思考」的機會就出現了。我沒有把這些弱勢廠商當成「問題」,反而看到了一個全新的機會。
我重新定義了他們與我們的關係:他們
不是「買不起產品的客戶」,而是「最渴望共創的角色」。
這個視角的轉變,讓我跳脫了「服務供應商」的框架,開始思考一個全新的可能性:如果我們能設計一個角色,把這些廠商拉在一起,也許可以製造一個新勢力,一起玩
平台經濟的生意。
【第三步:系統設計】打造一個共融、共存、共贏的「產業生態行動中樞」
在重新定義了關係與目標後,我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平台構想。它不是傳統的 SaaS 工具,而是一個「產業生態的行動中樞」。其核心設計原則,旨在將我們從「服務供應商」,轉變為「產業組織者」:
- 能力互補: 平台為較弱勢的業者,補足其欠缺的能力。
- 產業共創: 讓供應商也願意共同投資,打造一個能翻轉市場業態的生態圈。
- 生態造局: 平台扮演營運者、中繼者、造勢者的角色,透過多方資源互換,成為台灣最大的生態聯盟。
- 任務模組化: 不只提供功能,而是提供「誰該做什麼、何時做、怎麼串接」的任務流程標準。
- 資料整合與洞察共享: 讓每個角色完成任務帶回的洞察,能再流動到下一個角色手中,形成真正的閉環供能系統。
這個構想,因為清晰地闡述了市場邏輯、角色價值與合作機制,最終獲得了公司最高層的認可,並成為全公司資源優先投入的未來方向。
下一步,您可以選擇:
1. 探索我的核心方法論
如果你對我解決所有複雜問題的思考框架感興趣,想了解這背後的「深度洞察、破窗思考、系統設計」的完整邏輯,建議你從我的定錨之作開始。
▶︎ 前往【思考框架與解決方案】
▶︎ 前往【商業模式與產品價值重構】
▶︎ 前往【高效團隊與組織系統設計】
2. 了解服務與合作方式
如果你想了解我的專業背景,以及我能為你的企業提供哪些具體的服務方案(如一對一診斷、工作坊、長期顧問等),歡迎前往我的「關於我」與「服務」頁面。 ▶︎ [點此了解我的背景與服務項目]
3. 直接預約初步診斷
如果你正帶著明確的商業挑戰而來,並希望直接與我對話,找出問題的破局點,歡迎預約一次 30 分鐘的免費線上對談。 ▶︎ [點此預約 30 分鐘初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