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對金錢的恐懼
從小看到父母總是為錢煩惱,這讓我對金錢有著根深蒂固的恐懼。最害怕的就是「沒錢」,害怕有一天會為了幾塊錢斤斤計較,為了生活開銷而發愁。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學念書時期開始,我就非常節儉,省吃儉用,如果一餐要吃超過200元,都會再三考慮。
踏入社會後,最常做的事就是跑到銀行刷本子,反覆檢查自己的存款數字。一旦數字沒有按照預期的速度增長,或者甚至有小幅下降,他就會感到焦慮不安。我心理最常冒出的話語就是:「絕對不能變窮,一定要存夠錢,這樣才會有安全感。」
然而,諷刺的是,儘管多麼努力地「避免沒錢」,卻發現常常陷入一種「缺錢」的困境。
■恐懼讓我做出錯誤的決定
有一次,一個具有挑戰的案子,需要承擔更大的責任,也會有一筆不錯的收入。
雖然我很渴望賺更多錢,但我卻開始害怕:「如果接了這支案子,我的工作量會變大,壓力會更大,萬一我沒做好或者半途而廢,那我將會成為笑話。」
這種對「失去」和「不確定性」的恐懼讓又猶豫不前。擔心自己無法勝任、會出錯,最終會「賠了夫人又折兵」。
最終,我還是推掉了那次的機會。看著別人把握機會接下這案子,心裡卻很不是滋味,感到又錯失了賺更多錢的機會,這讓我更加害怕「沒錢」。
甚至,一開始接觸股票投資時,因為市場出現利空因素,導致投資出現小幅虧損。恐懼再次被點燃:「天啊,我的錢又要縮水了!我會不會把辛苦賺來的錢賠光?」
腦海裡浮現的都是最糟糕的畫面,像是股市崩盤,自己變得一無所有,在極度恐慌下,選擇賣出股票。結果幾周後馬上就反彈,回過頭來看,賣出的時間正是市場低點。在恐慌時賣出的行為,讓資產真的縮水了。
原本出發點是想避免損失,卻因為恐懼而做出了錯誤的決策,導致了實際的損失。
我的例子,或許就是許多人對金錢恐懼的縮影。越是害怕「沒錢」,越是害怕「損失」,就會做出保守、甚至錯誤的決策,最終讓自己陷入類似的困境。
這種恐懼就像一個自我驗證的預言,在潛移默化中引導著我們的行為,最終造成「怕什麼來什麼」。
■從心理學研究切入
當我以為只有我才會有這種害怕特質時,一次在閱讀文章時,才知道這行為是有心理學依據來解釋。
1. 自我應驗預言
是指一個人對某一情境的預期,會直接或間接地導致這個預期最終實現。換句話說,當你深信某件事情會發生,你的信念會影響你的行為,最終讓這個信念成為現實。
在19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Robert Rosenthal)和賈可布森(Lenore Jacobson)進行了一項著名的實驗。
他們在小學中進行了一項「測驗」,並隨機告訴老師,班上有一些學生具有「資優潛力」,這些學生實際上是隨機選取的,甚至他們智商不見得比其他學生還高,能力與其他學生不分上下。
一年後,這些被標籤為「資優潛力」的學生,他們的智商測驗成績和學業表現果然顯著提高。
我的例子就是典型的自我應驗預言,因為我深信「我會變窮」或「我會損失」,這份恐懼讓我過度保守,不敢承擔必要的風險,甚至在關鍵時刻做出錯誤的判斷。害怕接了案子後會出錯,所以選擇放棄,結果錯失了賺更多錢的機會。
害怕市場下跌,所以恐慌性賣出,結果真的造成了資產損失。我的恐懼信念,引導了我的行為,最終讓「預期」成為了「現實」。
2. 選擇性注意&確認偏誤
選擇性注意:
當我們處於特定心理狀態或對某些事物有強烈關注時,我們的大腦會自動過濾掉不相關的資訊,而特別留意和記憶與我們關注點相關的資訊。
確認偏誤:
人們傾向於尋找、解釋和記憶那些能夠支持自己既有信念或假設的資訊,而忽略或跳過那些與自己信念相反的資訊。
當害怕「沒錢」時,就會對所有與「花錢」、「損失」相關的資訊特別敏感。會更容易注意到物價上漲的新聞、股市下跌的報導,或者自己的帳戶裡數字的微小波動。而那些關於經濟增長、投資機會或者我其實省下不少錢的事實,可能就會被大腦自動忽略。
這種選擇性注意和確認偏誤會放大我們的恐懼,因為我看到的、聽到的、記住的都是支持「我會變窮」的聲音,進而強化「怕什麼來什麼」的感覺。
即使發生了正面的事情,也會傾向於用負面的角度去解讀,以符合他內心的恐懼。例如,即使存款略有增加,他也會想「這點錢不夠」、「萬一以後有什麼意外呢?」
■如何解決「思維陷阱」?
要打破「怕什麼來什麼」的惡性循環,需要在思維模式和習慣上進行調整。我整理出幾個關鍵的解決方法:
1. 感受並接納恐懼
當害怕的情緒出來時,可以試著承認它、接受它,而不是壓抑它。接納恐懼是一種開始,因為只有正視情緒,才能開始處理它。問問自己:我到底在害怕什麼?最壞的結果是什麼?這個最壞的結果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幫自己釐清事情的嚴重性。
2. 轉換思考點
當有負面想法時,調整一下思考角度,試著用正面的陳述來反駁它。
將「我怕會變窮」轉變為「我會努力讓自己經濟穩定」;「我可能會賠錢」轉變為「我會學習如何聰明地投資,降低風險」。
接著,想像你成功實現財務目標的畫面,而不是失敗的場景。視覺化可以幫助你的大腦建立新的神經通路,讓你更容易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3. 開始行動
如果你害怕沒錢,那就先簡單制定一個儲蓄和預算計畫。例如一個月試著先存下三千元,而不是漫無目的地焦慮。如果害怕投資失利,那就花時間學習投資知識,分散風險。
凡事先從小事情開始,慢慢累積成功的經驗。每一次達成小目標,都會增強自己的信心,證明自己有能力掌控自己的財務狀況。
4. 尋找可仿效、學習對象
要根除負面思維,學習是最根本的方法,可藉由學習成功者的智慧,幫助根除原生家庭帶來的思考模式,重新更新大腦。
試想身邊的朋友,那些對生活充滿熱情、對金錢有健康態度的人交流,從他們身上學習,也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的思維模式。或者透過閱讀,學習更多知識,健全思維模式。
■結論
我們的世界都是由我們想像出來的,這跟信念有關。所以你愈怕貧窮,反倒會被思想侏儒綁架。
回想起以前,真的很多事都是以節儉為出發點:
學習,只想看免費的教學,因為不想花錢。但是這樣地學習方法卻是較沒系統性,比較零散。
飲食,只要能吃飽就行,能省則省。便宜的食物,大部分都是高澱粉、高油脂、營養成份較低,長期下來會導致健康變差,生病反倒需要花更多錢治療。
投資,總想著最保險的標的就行。這樣地標的通常都是報酬率不高,甚至無法抵消通膨,反倒讓實質購買力快速降低。
為了要反轉這些負面思維,所以我開始有意識地做這些事:
學習上,願意多花點時間及金錢投資自己,因為這些投資有機會創造更多財富。
飲食上,選擇價位雖高,但具有營養價值的食物,維持健康。
投資上,做好資金分配,分別選擇穩定配息、成長、可彈性調度的現金,避免市場利空時,會因為恐慌而作出錯誤的決定。
以上是我目前正努力做的,不曉得讀者你呢?是否仍舊站在原地,害怕變窮而不改變?

別一直讓自己活在恐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