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對Erikson的理解,都停留在人生八階段理論。但這是一個巨大的誤會。要真正讀懂他,你必須先理解他橫跨一生的『認同危機』,以及這個危機如何塑造了他理論的每一個細節。
過去我雖然對「社會-心理發展階段」有興趣,但也曾誤解他的理論,直到我進入課程的修習及報告整理過程中,才發現對於Erik Erkison的理論來說,更重要的或許是「認同危機」,而這個危機是建立在一生的週期之上。
那時在讀他的生平時,特別整理了年表,年表的左半邊記錄他的生平、著作以及那個時代以及他所在地的背景,年表的右半邊則就理論概念在何時提出列下,當然,這個整理雖然是根據閱讀資料,卻也是個人主觀的選錄,加上當時雖然盡力閱讀,也仍難免有疏漏或不足,不過,確實因為這樣的過程,對他和他所提這些理論背後的思想,有相較過往更清楚的認識。
例如:他在25歲之前面臨的正是認同危機,直到25歲那一年,透過朋友介紹獲得了第一份教職,並認識了安娜·佛洛伊德,成為他人生的轉捩點,讓他青年時期的懸宕,終於有個起點。雖然當時的他並不知道未來會提出這些理論,然而,如果沒有好友的幫助,Erikson的一生,或許就是不斷流浪尋找自我。爾後,他又因為遇見了妻子瓊,在她的幫助之下,Erikson才能專注在寫作、專注於個人理論的發展,如果沒有瓊,Erikson大概無法移居美國,許多事也不能成就了吧。

雖然Erikson曾四處遊盪,但在他30歲以後,逐漸對於他所提理論的各面向,有了不同的觀點,例如:他在蘇族的旅程中增加了他對於外在世界,也就是所謂文化和社會的興趣,而比較不注意傳統心理分析的夢境、自由聯想和夢。此外,尼爾的誕生雖然對夫妻和家庭造成影響,但也透過瓊加入共同研究,而開始在生命週期有所發展,關注研究正常人的「八個發展階段」,而他們也透過莎士比亞《皆大歡喜》中傑克演溝「世界的舞台」提到人的七個階段,做為理論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