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師生涯初期,曾經有過一次印象深刻的挫折經驗。
那是一個負責開發重要案子的時期,某天問題單爆增,主管親自來核對,語氣明顯不悅。面對那份列滿瑕疵的清單,當時的自己憑著一點經驗與防衛心態,回應道:「對方可能又是在雞蛋裡挑骨頭。」主管冷靜地回問:「你真的每個都看過?有理解過嗎?就算上次是對方在找碴,這次也是嗎?」接著,他挑了幾個問題,現場逐一驗證。結果顯示,部分確實誤解了原因,與前次類似但本質不同,還有些問題確實是自身處理不當。
當下,主管只留下一句話:「假設完了,就好好求證,求證完再說出來。」
那句話像一記悶棍,直接擊中了盲點——憑經驗猜測,卻未經驗證,就急著下判斷。
事後回想,工程師在職場上常被要求提出意見、設想問題。能夠主動假設已經是一種能力,但如果沒有求證的習慣,假設很容易淪為偏見。
許多技術問題,看似與過往相似,實則底層成因不同。 能不能冷靜地重建假設、抽絲剝繭地求證,是專業與非專業的分水嶺。
「求證」是需要練習的,它不是公式、不是憑經驗套模板,而是認真問自己:
有什麼資訊?能推出什麼?還有哪裡沒查清楚?
程式世界講究 input-output,但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與推理,常常是充滿模糊與誤解的灰色地帶。理性的開始,不是自信,而是知道自己的知識有多少是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