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會懷疑:「我應該是跑在地面上吧?」
每次寫比賽寫心得回顧,總會發現:整整三小時的賽事,腦海裡只留下不到五分鐘的片段,剩下的如同被風吹過,一閃即逝。奇妙的是,回想起那些閃過的畫面,無論是路線、加油群眾或是身邊掠過的其他跑者的模樣,腦海中卻異常的清晰,彷彿時間過的很「慢」。
我知道不是什麼狹義相對論,而是屬於跑者的「心理相對論」。

比賽時的我會一直專注在蒐集跑道上有利的資訊,應對各種比賽上會遇到的事情:這個轉彎要怎麼切進去、下一個迴轉要怎麼跑、補給站拿水,還有要不要超越前面這位跑者。這些念頭不斷的閃過,畫面不斷的更迭,就像動畫片一張接著一張播放,每一幀都被拉長,卻又一下子就換到下一幀。
除非遇到突發狀況,否則把比賽的心境圖像化,大概就像一條平穩的直線,非常偶爾會有點起幅。但這並不代表著時間過的很快。相反的,因為極度的專注,時間會過得特別的「慢」。

最近感受到「慢」的時候是2025年渣打馬拉松,當時起跑時被卡在人群後方,一開始就落後了。一公里後人群散開,我開始急起直追,目標是把總平均配速4:30/K拉到目標配速4:05/K。這過程中並沒有特別思考什麼,只是非常專注於自己的節奏上,加上沒有配速任務不用壓速度,所以也跑的很自由,也更純粹。中間大概兩三次被打斷的原因是遇到認識的跑友打聲招呼。
那時的我,真的感覺時間慢下來了。
真的是時間變慢了嗎?回顧起來,我想只是因為在比賽時,需要全神貫注在比賽上面,這種極致的專注會讓我進入了「心流」狀態。順著「心流」跑會覺得,身體的狀態比過往的還要順暢,甚至會產生「比自己想像中的還要強大」的錯覺。除非是突發狀況,否則幾乎沒辦法被干擾,也不需要依賴著努力或意志力,身體會自動地維持最佳運轉。
回顧起來那段賽程,我真的會懷疑:當時我是跑在地面上吧?
「世界越快,心則慢」
中華電信廣告台詞

生活的節奏很緊湊,訓練也很緊湊,每圈100秒配速跑只是基本,高節奏的95秒、92秒,甚至80秒400m間歇。比賽時腎上腺素全開,整個節奏都快得像在燃燒。各種熱血沸騰的跑步,卻讓心弦一直緊繃著。
因此,在可以慢的時候,我必須主動慢下來,在這快節奏的生活中,成為一片綠洲。不為成績、不為突破極限,只為了我也需要好好的深呼吸。
我喜歡早上的慢跑,邊跑邊看著陽光緩緩升起,透過樹蔭灑落,河邊的斑龜悠悠爬上岩石曬太陽,耳邊傳來各種不一樣的鳥鳴聲,偶爾遇見一起晨跑的陌生跑友,一同共享這片寧靜。
我也喜歡晚上的慢跑。河濱的寂靜、些許的蟲鳴、吹過樹林的風,一切都靜靜地流動著。偶爾會有盤古蟾蜍跳過我的眼前,或是看到黑冠麻鷺靜靜豎立在旁邊的草皮,讓夜晚多了一份靜謐。
很多人問我說為什麼你的慢跑這麼慢?
其實並沒有任何的目的,沒有任何的理由,甚至不需要太多思考,我只是放空自己,隨著心情聽著音樂跑著。無論是晨跑或是夜跑,跑完之後神清氣爽,這是無壓力狀態下自然的回報,無論是晨光中的開場,或是夜色裡的收尾,都是與一天的溫柔交接。

主動的慢下來,看著風景、腳步在動、呼吸在流、音樂在耳邊飄著,也沒仔細聽在唱什麼。沒有刻意思考,讓內心沉澱,逐漸趨於平靜。這是一種放空後的澄澈,彷彿觀賞著蓮花一般。
有時候在想,這會不會是所為的「禪」。
不是盤腿打坐,也不是參悟佛理,而是生活中的專注和放下。每一步、每一次呼吸,都只存在於當下。不預想這個月的里程數、不糾結今天的配速,而自己與身體環境融合,存在於當下。
這類似冥想的狀態,也許就是我與「跑步禪」不期而遇的地方。
無論是比賽中「心流」的慢,或是日常主動追求的慢,最終都指向一個核心:讓心靈與身體保持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