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關閉圍繞在身邊的
意見、期望、義務
就會聽到自己的聲音

▉為什麼我們聽不到自己?
每個帳號都在努力成為焦點,
但我們的內在世界卻愈來愈沉默。
你可能已經忘了,當你安靜下來時,
心中最初的熱情與價值是什麼。
當你不再回應別人的期望,
人生才真正在你手中發聲。
「一個連自己都聽不見的人,
很容易被世界塑造成別人想要的樣子。」
▉如何「關閉他人的聲音」來聽見內在?
首先要明白:
你不必同時聽見所有人的聲音。
|挑選三種頻道暫時調低|
- 意見——別人對你好像全知
- 期望——家人朋友社會給你設定藍圖
- 義務——你為誰在做,不是為你
關掉這些聲道後,
你就能聽見一個聲音,那是你自己的。
「關起門的勇氣,
要比面對世界更需要。」
▉外界之聲的三種來源:意見、期望、義務
|1.意見的噪音|
- 網紅教你怎麼穿、怎麼育兒、怎麼賺錢
- 於是我們開始比較、自己成為評論戰場
|2.期望的枷鎖|
- 父母、社會對我們「應該」的定義
- 我們成為「大家期待的那個人」,忘記自己想成為誰
|3.義務的沉重|
- 不敢拒絕親人、不敢停下社團、不敢說休息
- 我們錯把吞下責任當作成熟,其實是失去選擇
「當你不為所有人而活,
你才可以為自己設界。」

▉當代「自主聲音復權」趨勢
近年日本與歐美掀起一波~
「Voice Detox(聲音排毒)」運動,
鼓勵人在週末斷開資訊,
要麼去野外、要麼沉浸在書寫或繪畫中,
重新找回心中那個自己的聲音。
|有研究指出|
當我們停下來連續48小時不接收社交媒體訊息,
你的內在對話頻率會在一週內增長40%。
當全世界都在叫你怎麼做,
你最需要聽的,是自己。
「現代人最缺的,從來不是資訊,
而是跟自己獨處的力量。」
▉科技後「數位斷捨離」成自我對話入口
最近時報報導,
多家矽谷知名創業者紛紛把孩子送入無技術、
不插電的學校,希望孩子可以學會聆聽內在。
其中一位父親說:
「孩子不是在人為他設的目標裡,
而是在沒有開通知的時候,
找到願意自己呼吸的那個頻率。」
這句話提醒我們:
真正的成長,是從不受旁人矚目開始起航。
▉實操方法|五個讓自己回到「無聲時刻」的方法
|1.每日靜默時間|
每天10分鐘,不接手機,閉眼感受呼吸
|2.寫信給自己|
不用寄出去,只寫當下最想對自己的字句
|3.選擇性社交|
一週只回一次小組,一個月只開一次視訊會
|4.創作心流|
畫畫、煮一鍋飯、修一座花圃,都可
|5.思想溫度檢測|
問自己:現在的我,有多少說話是我想講?
「當你的聲音響起,
世界會自動關小外界分貝。」

▉如何關掉評論,重新找到人生方向?
曾在社群平台受到大量評論壓力的作家A小姐說:
「我每天出門都在想別人會怎麼看我,
結果根本忘了我想寫什麼。」
她暫時停更、搬去山裡工作室,
只寫三個月日記,最後找回創作靈感並出版新書。
「我重聽到自己想表達的東西,
才明白我原本就有聲音。」
▉常見誤區|不是封閉自己,而是打造聆聽的空間
有人把關掉外界聲音,
誤會成「逃離責任」或「變得自閉」。
|但事實是|
- 我們需要「休息的耳朵」,才能更清楚回到關係裡的溫柔互動
- 那不是逃避,而是自我重啟
- 有一個「你自己的頻道」才能更清楚說「我選擇什麼」
「清理雜訊,不是切斷關係,
而是讓你能夠自主選擇留在哪些頻道。」
▉聽見自己的聲音,才是真正的自由與開始
關閉外界聲音,
是為了回到內心那段被雜音淹沒的對話。
那聲音可能脆弱、害怕,
也可能有些天真,但它是真實的你。
內在的聲音,不是無聲,
而是不被雜音干擾。
「不被別人的聲音混淆,
是你最純粹的人生禮物。」
當你敢靜下來不回覆,敢拒絕不問意見,
敢暫時離開社群,你就在悄悄告訴自己:
「我的生命,值不值得由我自己回應。」
只要你願意聆聽,那聲音就不會消失
只要你願意使用它,你的生命就會因它而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