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看了蕭奕辰關於「憂鬱症患者的獨白」這個演講,我有一些很深刻的心得和體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rG3ZvNwBRA&t=5s
對憂鬱症的重新認識
這個影片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它極其清晰地闡明了憂鬱症的本質。過去我們常聽到「想太多」、「抗壓性低」這類說法,但蕭奕辰以親身經歷告訴我們:
- 憂鬱症是生理疾病,不是心理脆弱:他明確指出,憂鬱症是大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血清素)失衡所導致的,就像身體其他器官生病一樣。這徹底顛覆了許多人認為憂鬱症只是「心情不好」的誤解。這讓我理解到,要求一個憂鬱症患者「想開一點」,就像要求一個骨折的人「站起來」一樣,是強人所難且不切實際的。「想太多」的誤解:他解釋,憂鬱症患者並非真的「想太多」,而是他們的生理狀態導致情緒一直停留在負面迴圈中。這種「想太多」的狀態,有時甚至讓他們認為自己是家人的負擔,進而產生更危險的念頭。日常生活的巨大挑戰:影片中提到,對憂鬱症患者而言,連刷牙、吃飯這些最基本的日常行為,都需要耗盡所有力氣。這讓我體會到他們每天承受的煎熬遠超想像,僅僅是「活著」就已經是極大的掙扎。
如何給予真正的支持
影片也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建議,教導我們如何真正地陪伴和支持憂鬱症患者:
- 避免無效的建議:許多人出於好意,會說「你振作一點」、「看開點就好了」,但這些話對患者而言反而是一種壓力甚至傷害,因為他們不是不想,而是生理上做不到。傾聽與陪伴的價值:蕭奕辰強調,對患者最好的支持就是「陪伴、傾聽和支持」。當你不知道該說什麼或做什麼時,沉默的陪伴反而更有力量。這提醒我們,有時「在場」本身就是一種支持,而非急於給出解決方案。專業醫療的重要性:他強調憂鬱症需要專業的診斷和治療,就像其他疾病需要看醫生一樣。這強化了尋求身心科醫師協助的必要性。
深刻的同理心
總的來說,這支影片給我最大的心得是 深刻的同理心。它不僅讓我更理性地認識了憂鬱症,更重要的是,它幫助我從患者的視角去感受他們的痛苦和無助。當我們能理解這是一種生理疾病,而不是意志薄弱的表現時,就能減少偏見,用更溫柔、更理性的態度去面對和支持身邊的憂鬱症患者。
這也是一個重要的提醒:社會對精神疾病的理解和接受度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而像這樣的個人分享,對於促進大眾的理解和減少污名化,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