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麼發現我的「憂鬱症」

2024/04/10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除自身經歷外,部分內容來自參考資料。 提醒您如有憂鬱症或您有相關困擾需要協助,請尋求專業人士或醫療院所。


我怎麼發現我的「憂鬱症」

一切是怎麼開始的呢?如果從我走進身心科門診,拿了抗憂鬱症藥物開始,那已經大約過了五年。然而當我了解憂鬱症相關知識,甚至是情緒、壓力會引發的身心症狀,我會說其實在我擔任社工的時候就隱約有症狀

家暴社工的工作非常緊湊跟繁重,在每天傾聽、同理跟接納他人情緒跟創傷的同時,我也承擔了相應的情緒跟壓力,更別提當時歪斜的職場文化及上司的緊迫盯人。

我從常見的腸胃不適偶爾心情低落不想上班,到開始出現睡眠障礙,例如睡不著、睡眠很淺、做惡夢等,我開始看中醫、看身心科拿藥幫助睡眠、心理諮商,但改善的效果有限。

長期的疲倦和情緒累積成一場風暴,終於讓我做出決定放下熱忱和責任感提出離職。現在回想起來其實當時最大的警訊,是我的憂鬱情緒出現的頻率變高、情緒起伏的循環容易卡在低點

離職後我以為壓力因子解除,開始長達半年的休假,我去打工換宿、旅遊,尋找未來的人生方向,按照常理我應該要脫離那些症狀,但他們只是變得輕微,我仍然沒有抓住身心要給我的訊息

終於某個瞬間,過去堆疊起來的創傷、情緒再次席捲而來,這次他們將我放倒在床上,我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難以起身去過日子,並且產生想不開的念頭好幾次。受過社工專業訓練、在家暴現場走過多年的我,自認比起一般人對於精神疾病症狀認識更多,然而我還是直到這個瞬間才發覺事情不妙

我花了幾週掙扎,才終於再次走進身心科門診,告訴醫生我開始有了憂鬱症的症狀,然後開始服用藥物至今。我花了這麼多年,才接受這個「疾病」可能會陪我一輩子,我學習去傾聽他要給我的訊息,我找尋與他共存的方法。

而直到現在,我仍在探尋「憂鬱症」要教我的課題,還在路上,但在這場暴風雨裡面,我找尋到穩固自己的方法,也找尋到我與他的平衡。

憂鬱跟憂鬱症的區別

每個人都會有感到「憂鬱」的時候或時期,但這不一定表示你得了憂鬱症。

他們有何區別呢?

依據我的個人經驗及網路上的資訊,基本上是依據症狀輕重去區分:

  1. 憂鬱是種情緒,他可能是週期性的,但一般來說是短期的;而憂鬱症可能不只一種情緒,可能會有絕望、無力、焦慮等多種情緒,他也會有週期性,但他通常會維持一段時間,相對是長期的。
    如有憂鬱情緒延續幾週或幾個月,且有其他症狀,有可能就是憂鬱症
  2. 憂鬱症影響生活的程度比憂鬱嚴重:例如睡眠障礙、食慾過高或過低,情緒不受控制等。憂鬱症通常會讓你失去生活的動力跟行動,很多時候你想要起身都很難。
    個人覺得最明顯的是你「難以控制」你的情緒和想法,甚至是行動。
  3. 憂鬱透過各種方式(哭一哭、購物、嗜好、運動、找朋友講一講等)可能會緩解或消失,但憂鬱症很多時候是那些方法你試過,效果不那麼好,畢竟憂鬱症是需要相對長一點的時間才能穩定。
  4. 憂鬱症會讓你有想不開的念頭或行動,很多時候是無法自己控制的。
    →無論如何要將自己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請不要評價自己有這樣的念頭,也不要任由他人評價你、批評你。
    →請試著接納自己有這樣的念頭,並用任何你需要但不會傷害自己的方式陪伴自己。如果感覺需要協助,千萬不要忍耐,如果周遭的人難以給你協助,請找專業人員。

如果看完以後你還是不確定自己的狀況,可以做憂鬱症量表,網路上有相當多資訊: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董事基金會小鬱亂入



憂鬱症起因

憂鬱症其實是個受多重因素影響的疾病,科學家至今做過各式各樣研究,但因為我並非相關專業,這部分我參考網路資訊,在我的故事內會再分享我是因為哪些情況而「發病」。

多重因素包含以下幾種:

  1. 基因:家族疾病史。
  2. 生理因素:腦內生物傳導、內分泌、大腦構造、藥物、疾病因素、物質或藥物濫用。
  3. 心理及社會因素:生活壓力、重大創傷或壓力事件、病前人格發展、早期失親、失落、無價值、學習來的無助感、錯誤認知等。

當你被確診為憂鬱症,你可能會知道大概是什麼原因,但也可能你不知道,你可以參考以上的資訊,因為當你越是認識自己跟憂鬱症,你會有更多方法去陪伴和療癒自己。

如果你問我的經驗,我認為真的是多重因素下引發的「疾病」,但你如何看待他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視他為很複雜難解的問題,有可能你會陷入更大的憂鬱和絕望,然而如果你能從別的角度看待他,他將是一個很重要的訊息,他在告訴你是時候好好面對自己、面對你的生命,因為你是如此重要

憂鬱症症狀

依照目前診斷憂鬱症的標準(DSM-5)共有九個症狀,至少五個症狀以上,持續超過兩週,你可能就要注意自己是否有憂鬱症。

這些症狀包括:

  • 憂鬱情緒:快樂不起來、煩躁、注意力不集中、鬱悶、低落
  • 興趣減少:對原本很有興趣的人事物提不起興趣
  • 體重下降(或增加) ;食慾下降 (或增加)
  • 失眠(或嗜睡):難入睡或整天想睡、淺眠
  • 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動):思考動作變緩慢
  • 疲累失去活力:整天想躺床、體力變差
  • 無價值感或過度罪惡感:覺得活著沒意思、自責難過
  • 思考力、注意力減退或容易猶豫不決:腦筋變鈍、矛盾猶豫、無法專心
  • 反覆想到死亡,甚至有自殺意念、企圖或計畫

一旦你有前兩項的症狀,並且伴隨更多影響你或周遭家人的生活的症狀,建議你可以尋求專業協助,相關文章我也會整理,有興趣可以去看看,或是自行上網搜尋也有很多資料。

參考資料與網站

社工出身,看過也陪伴他人的風風雨雨,直到自己罹患「憂鬱症」,我開始認識自己和「憂鬱症」,並從心理、情緒、身體、靈性層面去踏尋如何扎根自己、我是誰等課題。現在正在進修身心學,嘗試將學習到的一切實踐到生活中。 這裡會有關於我與「憂鬱症」的共存故事、其他人生故事、我的身心學練習,其他的內容就順其自然的發生、書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