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想變成運動員,他只是想跟你一起開心地丟球
那天傍晚,我像往常一樣走過住家附近的球場。
草地上有一對父子正在丟球,陽光把他們的影子拉得長長的,畫面本來很溫馨。
但很快我發現,孩子臉上的笑容不見了。
爸爸站在一旁,語氣嚴肅地說:「不是這樣!我不是說過要這樣丟嗎?」 孩子一邊點頭,一邊重新拿起球再試一次。 又丟歪了。爸爸嘆氣:「唉,手要舉高一點,不是跟你說過嗎?」
整個過程不斷重複:爸爸糾正 → 孩子丟球 → 又被糾正。
那孩子越來越小心、越丟越緊張,像是怕下一秒又「錯」了什麼。
我忍不住多看了幾眼。
他明明只是想和爸爸一起開心丟球, 但整場「玩耍」變成了一場小小的壓力測驗。
他的臉上不是興奮,也不是快樂,只有不安。
我不是說不能教孩子。
但有時候,孩子在意的不是怎麼「丟得好」,而是「你是不是有跟我玩」?
他們不是來學技巧的,他們只是來找你的。
那一句:「這樣不對啦。」那些被糾正的時刻,學會的不是技術,而是害怕。
怕表現不好、怕被責怪、怕不被喜歡。
我們總以為,要把孩子教得更「會」,
卻忘了,他們更需要的是「被愛」。
或許下次當你看到孩子動作笨拙地丟球、畫圖、彈琴、騎腳踏車,
可以先說一句:「你玩得好認真,我喜歡看你這樣開心的樣子。」
因為他會忘記自己球丟得準不準,
但他永遠記得:那一天,爸爸笑了,還說他很棒。
你很棒!

留給你思考的一句話:
你記得小時候最快樂的學習時刻,是怎麼被對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