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不是世界對我不好,而是我怎麼看這世界:從建構到覺察的故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為什麼我們總是想太多?

您有沒有這樣的經驗?
一句話、一次沒回訊息、一個眼神,就讓我們陷入滿腦子的猜想與情緒。明明什麼都還沒發生,但內心早就演了一場悲劇或誤解。
這不是您太敏感,而是我們的大腦天生就有「建構」的能力——從接收到的事實,加入自己的想法、經驗與渴望,拼出一個看起來合理但其實充滿扭曲的故事。
與您分享一個小故事,將會發現:我們的痛苦,很多時候不是來自事件本身,而是來自對事件的想法與詮釋。


🧱 一場誤會的開始:他為什麼不回我訊息?

小瑜和阿凱是認識多年的朋友。有天,小瑜傳了一則訊息給阿凱,分享自己工作上遇到的困難。等了一整天,阿凱沒有回。小瑜開始焦慮:「是不是我太煩了?」「他是不是對我不耐了?」「我是不是說錯話了?」
她越想越委屈,心裡的「小劇場」演了一遍又一遍。她甚至開始回想以前的對話,彷彿要從蛛絲馬跡中證明——他對她的感情已經淡了。


🧠 第一層建構:只是沒回訊息

如果回到「客觀」的第一層建構,只是一件很單純的事——阿凱今天沒回訊息。也許他太忙,也許他手機沒電,也許他正在處理自己的難題。這層建構是中性的、不帶評價的。但我們的腦,往往不會就停在這一層。


🔍 第二層建構:自我需要的扭曲

小瑜之所以焦慮,是因為她內心有個需求:她渴望被關心、被回應、被重視。當這些需求沒有被滿足時,腦中的第二層建構便開始動工,把單純的事件扭曲成:「他不重視我」「我不值得被回應」這樣的故事。
這時候,她不是在看「現實」,而是在看「內心渴望投射出來的世界」。


🍽 無形的餵養:我們一直在養「那個我」

我們常說要愛自己,但很多時候,我們愛的不是「真實的自己」,而是那個「我希望我應該是」的形象:值得愛的、被需要的、不被拒絕的自己。
於是,我們一直在餵養那個「優秀的我」「值得被愛的我」,並在生活中不斷尋找證據來強化它、捍衛它。當事與願違時,就會痛苦、受傷、憤怒。


🪞 問題的根源:不是事件,而是念頭

真正讓我們不快樂的,不是朋友沒回訊息,也不是老闆一句話,而是我們「怎麼解釋它」。念頭一起來,就像開關一樣打開情緒的連鎖反應。
但多數時候,我們並沒有覺察到那個念頭早已升起,只是隨著它走進情緒的迷宮。


🎈 放下不是壓抑,而是看見建構的開始

當我們練習回到第一層建構——「這件事客觀上是什麼?」我們才有機會鬆開內心的扭曲與投射。
我們不是要否定感受,而是學習在感受升起的那刻,帶著覺察與慈悲看見:「啊,我又在餵養那個不想被拒絕的我了。」這才是自由的開始。


🍃當我們學會看見「念頭升起」的那一刻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渴望被理解、被肯定、被愛的「我」。這沒什麼不好,但如果我們不察覺這個「我」怎麼影響我們的看法,就很容易被帶進情緒的漩渦,甚至傷害了自己和關係。
覺察,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溫柔的自我照顧。當我們學會停下來,看見念頭升起的那一刻,就能選擇不再隨它起舞、不再扭曲眼前的世界。
世界沒有改變,但我們內在的空間打開了。那是一種真正的自由,也是一種面對生命的智慧。

  • 延申閱讀:

141--擺脫內心的自我批判,讓善意成為支持的力量!


💎記憶小幫手💎

客觀的事實不會傷人,是如何詮釋讓我們內傷。


🟣本文圖片皆由bing AI 生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月光下的許願池
16會員
250內容數
在這裡,我將分享我的見聞、生活觀察與思考。感謝每位有緣人的造訪,陪伴我走過這段心靈成長的旅程。在這片許願池中,期待能啟發彼此的心靈共鳴。
月光下的許願池的其他內容
2025/06/29
英國詩人馬洛的詩提醒我們:不必人人都當太陽,只要盡心做好自己的角色,就能成為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力量。本篇透過一條小魚的故事,傳遞「盡心即有價值」的信念。
Thumbnail
2025/06/29
英國詩人馬洛的詩提醒我們:不必人人都當太陽,只要盡心做好自己的角色,就能成為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力量。本篇透過一條小魚的故事,傳遞「盡心即有價值」的信念。
Thumbnail
2025/06/27
「有智慧的人不會為失去的事物做無謂的憂傷,他會積極地想辦法減輕傷害。」 ──劇作家 莎士比亞 人生常有失去與停滯,有智慧的人不沉溺於無謂的憂傷,而是轉念尋找行動的可能。本文透過故事提醒我們,當生活按下暫停鍵,也可能是轉變與創造的開始。
Thumbnail
2025/06/27
「有智慧的人不會為失去的事物做無謂的憂傷,他會積極地想辦法減輕傷害。」 ──劇作家 莎士比亞 人生常有失去與停滯,有智慧的人不沉溺於無謂的憂傷,而是轉念尋找行動的可能。本文透過故事提醒我們,當生活按下暫停鍵,也可能是轉變與創造的開始。
Thumbnail
2025/06/25
這篇故事以生活中常見的「遲到焦慮」為起點,帶出「接受最壞情況,再改善它」的觀點,提醒我們:很多時候,真正困住我們的不是現實,而是腦中的劇本。
Thumbnail
2025/06/25
這篇故事以生活中常見的「遲到焦慮」為起點,帶出「接受最壞情況,再改善它」的觀點,提醒我們:很多時候,真正困住我們的不是現實,而是腦中的劇本。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反思了對人生的看法,強調面對情緒和事件的重要性,並分享了從依賴他人肯定到重新定義自我的過程。通過這個旅程,作者學會開放自己,尋找支持系統,最終希望能夠在探索中獲得內心的平靜。這是一段關於成長與自我發現的心路歷程,鼓勵讀者勇敢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反思了對人生的看法,強調面對情緒和事件的重要性,並分享了從依賴他人肯定到重新定義自我的過程。通過這個旅程,作者學會開放自己,尋找支持系統,最終希望能夠在探索中獲得內心的平靜。這是一段關於成長與自我發現的心路歷程,鼓勵讀者勇敢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Thumbnail
人類總是追求更好的生活,但社會卻充滿著分裂。在政治、文化、以及生活的各個層面,無論是地理上的小範圍還是個人心靈的獨立世界,人們都似乎不願意看到更大的外界。然而,認識世界的重要性是為了突破自我,並對社會與地球盡一份力。這是一個關於內心迷失、掙扎追求更好的思索之旅。
Thumbnail
人類總是追求更好的生活,但社會卻充滿著分裂。在政治、文化、以及生活的各個層面,無論是地理上的小範圍還是個人心靈的獨立世界,人們都似乎不願意看到更大的外界。然而,認識世界的重要性是為了突破自我,並對社會與地球盡一份力。這是一個關於內心迷失、掙扎追求更好的思索之旅。
Thumbnail
樂觀偏誤如何讓我們過得更好,卻又自取滅亡?
Thumbnail
樂觀偏誤如何讓我們過得更好,卻又自取滅亡?
Thumbnail
人生總是不停地思考,醒著在想、睡著了也在想,可能因為某人一句話我們失眠一整晚、可能因為某人一個眼光讓我們「腦補」好多故事。活在別人想法中的我們因此用許多框架框住自己,在這本書中由各種角度說一則則小故事,與我們探討是否該用這個看法看自己、看別人。
Thumbnail
人生總是不停地思考,醒著在想、睡著了也在想,可能因為某人一句話我們失眠一整晚、可能因為某人一個眼光讓我們「腦補」好多故事。活在別人想法中的我們因此用許多框架框住自己,在這本書中由各種角度說一則則小故事,與我們探討是否該用這個看法看自己、看別人。
Thumbnail
身處於二維的世界。我們經常用是非、對錯、好壞、美醜來定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事、物。 是我們深處於這個世界的共通語言及維持社會正義、道德標準的方式。 讓我們能明白對方所要傳達、表達的意思、理念。但真的重要嗎?有標準答案嗎?都來自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及解讀吧!是一種意識形態、本能的反應,不一定得要照單
Thumbnail
身處於二維的世界。我們經常用是非、對錯、好壞、美醜來定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事、物。 是我們深處於這個世界的共通語言及維持社會正義、道德標準的方式。 讓我們能明白對方所要傳達、表達的意思、理念。但真的重要嗎?有標準答案嗎?都來自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及解讀吧!是一種意識形態、本能的反應,不一定得要照單
Thumbnail
你不敢想起來的事情這麼多,又如何說明自己看到的都是客觀的事實呢。
Thumbnail
你不敢想起來的事情這麼多,又如何說明自己看到的都是客觀的事實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