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總是想太多?
您有沒有這樣的經驗?
一句話、一次沒回訊息、一個眼神,就讓我們陷入滿腦子的猜想與情緒。明明什麼都還沒發生,但內心早就演了一場悲劇或誤解。
這不是您太敏感,而是我們的大腦天生就有「建構」的能力——從接收到的事實,加入自己的想法、經驗與渴望,拼出一個看起來合理但其實充滿扭曲的故事。
與您分享一個小故事,將會發現:我們的痛苦,很多時候不是來自事件本身,而是來自對事件的想法與詮釋。
🧱 一場誤會的開始:他為什麼不回我訊息?
小瑜和阿凱是認識多年的朋友。有天,小瑜傳了一則訊息給阿凱,分享自己工作上遇到的困難。等了一整天,阿凱沒有回。小瑜開始焦慮:「是不是我太煩了?」「他是不是對我不耐了?」「我是不是說錯話了?」
她越想越委屈,心裡的「小劇場」演了一遍又一遍。她甚至開始回想以前的對話,彷彿要從蛛絲馬跡中證明——他對她的感情已經淡了。
🧠 第一層建構:只是沒回訊息
如果回到「客觀」的第一層建構,只是一件很單純的事——阿凱今天沒回訊息。也許他太忙,也許他手機沒電,也許他正在處理自己的難題。這層建構是中性的、不帶評價的。但我們的腦,往往不會就停在這一層。🔍 第二層建構:自我需要的扭曲
小瑜之所以焦慮,是因為她內心有個需求:她渴望被關心、被回應、被重視。當這些需求沒有被滿足時,腦中的第二層建構便開始動工,把單純的事件扭曲成:「他不重視我」「我不值得被回應」這樣的故事。
這時候,她不是在看「現實」,而是在看「內心渴望投射出來的世界」。
🍽 無形的餵養:我們一直在養「那個我」
我們常說要愛自己,但很多時候,我們愛的不是「真實的自己」,而是那個「我希望我應該是」的形象:值得愛的、被需要的、不被拒絕的自己。
於是,我們一直在餵養那個「優秀的我」「值得被愛的我」,並在生活中不斷尋找證據來強化它、捍衛它。當事與願違時,就會痛苦、受傷、憤怒。
🪞 問題的根源:不是事件,而是念頭
真正讓我們不快樂的,不是朋友沒回訊息,也不是老闆一句話,而是我們「怎麼解釋它」。念頭一起來,就像開關一樣打開情緒的連鎖反應。
但多數時候,我們並沒有覺察到那個念頭早已升起,只是隨著它走進情緒的迷宮。
🎈 放下不是壓抑,而是看見建構的開始
當我們練習回到第一層建構——「這件事客觀上是什麼?」我們才有機會鬆開內心的扭曲與投射。
我們不是要否定感受,而是學習在感受升起的那刻,帶著覺察與慈悲看見:「啊,我又在餵養那個不想被拒絕的我了。」這才是自由的開始。
🍃當我們學會看見「念頭升起」的那一刻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渴望被理解、被肯定、被愛的「我」。這沒什麼不好,但如果我們不察覺這個「我」怎麼影響我們的看法,就很容易被帶進情緒的漩渦,甚至傷害了自己和關係。
覺察,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溫柔的自我照顧。當我們學會停下來,看見念頭升起的那一刻,就能選擇不再隨它起舞、不再扭曲眼前的世界。
世界沒有改變,但我們內在的空間打開了。那是一種真正的自由,也是一種面對生命的智慧。
- 延申閱讀:
💎記憶小幫手💎
客觀的事實不會傷人,是如何詮釋讓我們內傷。
🟣本文圖片皆由bing AI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