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誤會的溝通
「幫我找!」「我已經警告過你了!」
你以為這是下指令?其實,他們只是不太會說
🎭 什麼才是真正的「禮貌」?
我們總是教孩子要「有禮貌」,但禮貌是什麼?
是會說「請、謝謝、對不起」?還是語氣要溫柔輕柔?
其實這些都只是表象,
真正的禮貌,是一種對語言分寸的掌握,也是一種語用智慧。
這些,孩子真的懂嗎?老實說──連我小時候也不懂。
⚠️ 小時候的我:說錯話,被炸掉
還記得我小時候,有一次想表達:「我其實有提醒你喔」,
結果一張嘴就說成:「我已經警告過你了。」
嗯……下場你應該猜到了吧?
當時的我根本沒意識到,「提醒」和「警告」之間的差距有多大,
更不知道對爸爸這樣說話,會被視為挑釁。
那一刻我深刻體會到── 會說話,不代表會「好好說話」
✂️ 今日的翻車現場:梨仔的「命令請求」
今天早上,兩歲的梨仔急著要剪東西,
大喊:「媽媽幫我找!(語氣命令式)」
我請她重說一次,語氣要柔和
她雖然有照做,但我真的找不到
她立刻不高興地哼了一聲:「哼!我不要剪了!」
下一秒就被爸爸罵了,場面有點滑稽也有點真實
她說「我不要剪了」時,語氣是氣呼呼沒錯,
但我看得出來—— 她是真的失望,不是想發脾氣,
只是不會說出那句: 「媽媽你找不到,我有點難過。」
這就是孩子在語言發展過程中的真實寫照:
他們不是沒禮貌,而是還在學怎麼用語言說出心裡的話,同時不惹火別人
🎯 禮貌是什麼?是語言的「分寸感」
禮貌從來不只是「說對詞」,而是「說得恰當」
這其實牽涉到語言學裡的語用能力(pragmatics)
—— 也就是根據對象、情境與語氣來調整話語的能力
比方說:
- 「幫我拿」和「可以幫我拿一下嗎」有一樣的內容,卻給人完全不同的感受
- 「你弄錯了」跟「我覺得這部分好像有點不一樣」意圖一致,但情緒完全不同
這就是說話的分寸感,也是很多人說「會說話」的真意。
🧠 為什麼語氣分寸這麼難學?因為它是「晚熟能力」

【圖2】晚熟能力:腦力負荷
很多爸媽會焦急:「我都講幾百次了,她還是用命令語氣!」
但事實上,像「禮貌語氣」「語境判斷」「說話的策略」這些能力,
不是孩子一開始學會說話時就具備的,它們其實是很晚熟的語言技能
想要說出得體又不惹火的話,其實需要孩子動用非常多的腦力:
他們要同時理解對象的情緒、判斷當下的情境、選字遣詞,還得控制自己的衝動
這就像是要一邊踩煞車、一邊調整導航,
還得注意副駕駛的臉色——
對四五歲的大腦來說,其實是超出負荷的高階挑戰
📈 不同年齡的語言分寸發展階段
🔹 1~2歲:主要透過語言表達需求,「我要」「水水」,還不太理解語氣或對象,會說禮貌話大多是模仿。
🔹 3~4歲:會說「請」「謝謝」,但只是背起來的「禮貌模板」,還無法分辨「你幫我」和「你可以幫我嗎」的差異
🔹 5~6歲:語用能力開始快速發展,會模仿語氣,知道撒嬌語氣比較有效,也會開始觀察對方反應。但仍常翻車──說話太直接、情緒太滿
🔹 7歲以後:邏輯與社會推理成熟,開始真正理解語言的「策略性」,也能分辨「提醒」與「警告」等細微差異。
所以,如果妳的孩子三、四歲說話還很直接、語氣太重──真的不用太擔心。這不是不乖,而是語言系統還在發育中
👂 我們怎麼教語氣分寸?
這部分不是靠「背誦」能學會,而是靠大量的生活示範與練習,以下是我家常用的做法:

【圖3】教導孩子講話的分寸
🔸 引導孩子重說: 「妳這樣說有點像在命令,妳可以用請求的語氣再說一次看看嗎?」
🔸 情境角色扮演: 「如果你是老闆,你想聽到怎樣的請求?如果你是朋友,又不一樣喔~」
🔸 觀察他人反應: 「你剛剛這樣講,爸爸是不是不太高興?怎麼說會比較好呢?」
🔸 比對句子差異: 「『幫我找剪刀』和『可以幫我找一下剪刀嗎』,哪一句你覺得聽起來比較像在拜託?」
🔸 提醒我們自己也是模仿對象: 孩子學語氣,最常模仿的就是大人自己。
如果平常我們講話常常是:「你趕快去刷牙!你這樣很沒禮貌欸!」
那他也會學會:「原來這樣講話,才有力道。」
這些練習,不只是教孩子講話,而是培養他們看懂人際、情境與情緒的社會語感。
🍑 禮貌,是內化的語感,而非表面的詞彙
我們常說要教孩子「會說話」,但我越來越相信
真正的禮貌,是一種語言與心智共同成熟的表現,
是說出自己的需求,也顧及別人的感受
我們不是要孩子壓抑情緒,而是要讓他學會用更柔軟的方式,讓自己被理解
孩子學禮貌,不是為了討人喜歡,
而是為了在關係裡,能更自在、更柔軟、更被理解地表達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