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蘭克福猶太博物館是德國最古老的獨立猶太博物館
上個月的出差行程中,我抽空去逛了位於法蘭克福的猶太博物館(德語:Jüdisches Museum Frankfurt),該館成立於1988年,在兩座古典主義別墅內成立。原址最早的主人是銀行家西蒙·莫里茨·馮·貝特曼,1846年由邁耶·卡爾·馮·羅斯柴爾德收購,稱為羅斯柴爾德宮。
收藏的重點是地區禮儀文化,美術和家族史,包括關於羅斯柴爾德家族和安妮·弗蘭克的大量藏品。
羅斯柴爾德家族(Rothschild family)是近代世界歷史與經濟中極具影響力的猶太家族之一,其影響力橫跨金融、政治、文化等多個領域,堪稱「金融帝國」的代表。家族的姓氏起源來自於「紅盾」(德語:Roten Schild)有關,這是他們在法蘭克福猶太人聚居區的房屋標誌。 家族的祖先Izaak Elchanan Rothschild,其名源於他居住的房屋,而「Rothschild」這個姓氏則源自於這個標誌。 早期成員以此標誌作為姓氏,最終演變成今日的羅斯柴爾德。
一直到19世紀為止,羅斯柴爾德家族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猶太家族,甚至可能是全球最富有的家族之一。但是在經歷二戰後,他們的家族愈趨低調。至今他們家族的實際財產已難以精確估算,且有其他猶太家族如洛克菲勒、摩根等也極具財力,但羅斯柴爾德的歷史地位與財富傳承仍具代表性。
由於羅斯柴爾德家族因其在19世紀的金融影響力,所以他們一直被陰謀論者描繪為操控世界經濟、政治甚至戰爭的幕後黑手。但實際上羅斯柴爾德家族在二戰中損失慘重,部分成員遭納粹迫害、資產被沒收,並非如陰謀論所言「操控戰爭」,他們也來不及前往新大陸,也未能快速轉型為股份有限公司,導致影響力下降。
陰謀論者說他們家族是「深層政府」(Deep State)註2的成員,其實沒有可信的證據。
廢話,會被一般人找到證據,那麼這個Deep state也太low了。蜥蜴人也不會突然在大眾面前變身吧?但是我是認為某些有錢到把錢當成數字的人,的確會不把一般人當人看;但是其實在造物主面前,我們都只是直立無毛猿,大體上沒啥差別。
不過大家都愛陰謀論啦,我也不意外,所以我也看了不少關於羅斯柴爾德家族(Rothschild family)的書籍與文章。
但我是真的到了拜訪猶太博物館時,才發現它與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淵源。

奧地利皇帝法蘭茲一世授予羅斯柴爾德男爵的紋章,上面用拉丁文寫著祖訓:團結、正直、勤奮
從貧民窟到金融帝國
邁爾·阿姆謝爾·羅斯柴爾德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創始人,被譽為「國際金融業之父」。
正所謂英雄無畏出身低,他的起點是在法蘭克福的猶太人聚居區註1。

Mayer Amschel Rothschild,1744年2月23日-1812年9月19日
他的經商生涯始於一間破舊的錢幣店,顧客多是當地的貴族與軍官。但他憑藉精準的金融眼光與謹慎的經營,逐漸獲得黑森王子的信任,進而成為宮廷的金融代理人。

1785年10月31日,威廉的父親弗里德里希二世去世。他即位成為黑森-卡塞爾領地伯爵,稱威廉九世,據說他當時繼承了歐洲最大的遺產之一。他讓猶太人梅耶爾·阿姆舍爾·羅斯柴爾德管理他的財產,一方面使羅斯柴爾德家族成為歐洲最著名的銀行家族,另一方面也使威廉的財產在拿破崙戰爭中得以保全。
但家族真正的轉折點在當他將五個兒子分別派往歐洲五大金融中心:倫敦、巴黎、維也納、拿波里與法蘭克福時來臨。
這不只是家族的擴張,更是一種戰略性的分散風險。當地的暴力、政治動盪無法摧毀這個跨國金融網絡,因為他們的資產不再是土地或金庫,而是流動的債券與資訊。
這種模式,後來成為猶太金融家族的典範。在十九世紀的歐洲,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影響力甚至被稱為「第六帝國」,與英國、法國、俄國等並列 。
他們不僅資助戰爭,也左右和平的談判。他們的信使系統比國家郵政更快,他們的情報網絡比軍隊更準確。

薩羅蒙·梅耶·馮·羅斯柴爾德(Salomon Mayer von Rothschild,1774年9月9日-1855年7月28日)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成員,也是羅斯柴爾德家族在維也納的分支的創始人。 他是一位成功的銀行家,在奧地利金融界扮演著重要角色,並在奧地利帝國的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影響力。他被認為是羅斯柴爾德家族中最有成就的成員之一,對家族在奧地利的成功做出了重大貢獻。
猶太人在德國:既是主角,也是局外人
然而,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成功並未改變猶太人在德國的命運。
博物館中陳列著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的猶太人生活場景:學者、商人、音樂家、醫師。他們是德國文化的一部分,卻始終被視為「外來者」。納粹時代的展區令人窒息,牆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是被驅逐、被屠殺、被遺忘的生命。
這種矛盾令人不安:一方面,猶太人是德國現代化的推手;另一方面,他們卻成為極端民族主義的代罪羔羊。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財富與影響力,反而成為反猶宣傳的素材,被扭曲為「猶太陰謀」的證據。

拜訪當日,天氣很好,天空很藍,但是我卻帶著些許不安。

我的不安來自於,我不確認我是否有辨法承受那段猶太人的歷史。

集中營的囚衣,上面還是可以看到血跡還有黃色的大衛之星胸章。

最後一段話,她的丈夫死於奧斯威辛集中營……



悲劇的不可避免性?
在參觀完博物館後,我一直想到著名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註3的一句名言。
「歷史不會重演,但它會押韻。」

這句話讓我久久不能釋懷。
如果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金融網絡能夠跨越國界,為何國家之間卻無法避免衝突?
如果猶太人在德國能夠成為文化與經濟的中堅,為何他們最終仍被排斥與屠殺?
這莫非就是人性的陰暗面,因為當危機與挑戰來臨時,人們總是習慣快速的分出「我們」和「他們」。
總是認為「我們是對的!」「他們是錯的!」
現今社會充滿著許多的對立,正如80多年前時一樣。
但人類的悲劇往往不是來自於記憶太短,而是我們總會選擇性的遺忘。
遺忘並不代表悲劇從未發生。
只有正視歷史,才能真正防止悲劇重演。
走出博物館,天空還是那麼的藍。
我沿著美茵河畔漫步,淙淙河水不斷奔流,人類的悲劇不會阻止它與萊茵河匯流。
人們在廣場歡笑著、輰飲著,而我只是匆匆過客,在週六午後短暫而又深刻的感受那段也許某天將不再為人所傳頌的過往。

法蘭克福猶太博物館外那兩棵上下交疊的樹木,是一件名為 《Zwei Bäume》(兩棵樹) 的雕塑作品,由藝術家 Ariel Schlesinger 創作,這件作品放在博物館門口,像是一個邀請——邀請每個進入的人,先停下來,看看這棵「不太正常」的樹,然後開始思考:什麼是正常?什麼是歷史?什麼是我們忘記了但應該記得的?

美因河是德國境內的一條河流,流經巴伐利亞邦、巴登-符騰堡邦和黑森邦,全長524公里,最終在美因茲注入萊茵河。 美因河是萊茵河東岸最大的支流,沿河上溯,還可透過美茵-多瑙河運河與黑海連通,頗具航利。相對於許多國際河川,全段皆在德國境內者,美因河長度排行第一。

法蘭克福剛好在舉辨IRONMAN比賽,參賽者我看都是高手來的。請放心,他們不是游美茵河,而是在不遠處一個湖泊比賽。

遠方的法蘭克福大教堂是德國城市法蘭克福最重要的天主教堂,興建於1250到1514年間的墨洛溫王朝時代,屬於哥德式建築風格。我沒有走過去,因為我的雙腳在出差期間已經快廢了。

經典的Citroen Ami 6

建於1876年的施泰根博閣法蘭克福霍夫酒店,想必它也曾見證過羅斯柴爾德家族當年的榮光。
註1:中世紀猶太人的聚居區(通常稱為「猶太隔離區」或「ghetto」)是歐洲城市中專門劃定給猶太人居住的區域,其形成與宗教迫害、社會排斥和經濟需求密切相關。Ghetto這詞起源自來自義大利語 “ghèto” 或 “getto”,原意為「鑄造」或「傾倒」,指的是威尼斯猶太人最初被安置的地區~一個舊鑄造廠所在地。1516年,威尼斯政府正式將猶太人限制在該區居住,並在夜間封閉橋樑,形成封閉社區。這是歷史上第一個被官方稱為「ghetto」的猶太隔離區。他也是現代英文貧民區的語源。
註2:陰謀論者認為,「世界上存在一個陰謀,它是透過共濟會、秘密的光明會、美國外交關係協會、三邊委員會和猶太銀行家組織而成的菁英集團策畫執行的。」由於「新世界秩序」和光明會的象徵主義是重疊的 — 包括金字塔的形象、方尖碑、全視之眼、荷魯斯之眼、惡魔巴風特、山羊、帝王斑蝶、扭曲的十字架、黑太陽、閃電、貓頭鷹、蛇、倒五角星和獸名數目,因此有許多使用這些符號的流行藝術家經常被懷疑與光明會有關係,作為改變大眾潛意識的工具之一。《錫安長老會紀要》在書中寫道:「必須透過共濟會和光明會實行決議,在任何層面上都不得與這兩個秘密組織剝離,以免人類發現猶太人的核心」2013年4月25日,《滾石》雜誌的專欄作家馬特·泰比在一篇調查報導中寫道:「世界各地的陰謀論者,所有相信羅斯柴爾德家族、共濟會和光明會正在幕後操控這個世界的人們,我們這些懷疑論者欠你們一個道歉。你們是對的,真正的玩家名單或許有點不同,但你們的觀點基本上是正確的 — 『這個世界是一場被操縱的遊戲』。然而,這個問題沒有得到應有關注度的唯一原因是,它的規模是如此巨大,以致於普通老百姓完全無法看清全貌」。

光明會(拉丁語:Illuminati)是1776年5月1日啟蒙運動時成立於巴伐利亞的一個秘密組織。 該組織經常被各種陰謀論指控參與控制全世界的事務,透過掌握貨幣發行權、策劃歷史事件,並安插政府和企業中的代理人,以獲得政治權力和影響力,最終建立一個「新世界秩序」。

1782年開始啟用的美國國徽背面,金字塔頂端是全視之眼,代表監視人類的法眼。下方是拉丁語「Novus Ordo Seclorum」,意為「時代新秩序」。上方則寫著拉丁語「Annuit cœptis」,意思是「上帝贊佑吾人基業」。

1935年開始啟用的一美元紙幣背面,其設計元素與國徽雷同,陰謀論者聲稱這是一個暗示「新世界秩序」的密碼。

整體情報識別辦公室的標誌,該單位隸屬於美國國防部轄下的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
註3:馬克·吐溫(Mark Twain)對猶太人的立場相當正面且尊重,他曾在1899年發表過一篇著名的文章〈Concerning the Jews〉(論猶太人),其中對猶太民族的歷史、韌性與成就給予高度讚賞。雖然〈Concerning the Jews〉整體立場是讚賞的,但部分段落也表現出他對猶太人社群封閉性與財富集中的觀察,這些言論在現代可能被誤解為刻板印象。然而,從全文脈絡來看,他的立場是同情與尊重的,並非敵意。馬克·吐溫一向以批判社會不公、揭露人性虛偽著稱。他對猶太人的讚賞,與他對弱勢群體(如黑人、婦女、窮人)的同情是一致的。他的作品如《頑童歷險記》也常以幽默方式揭露種族與階級偏見。